卷二练笔:经典例子应用──屈原(图)

发布 : 2021-2-2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屈原忠君爱国,却屡遭诬陷,其〈离骚〉反映了他对楚国腐朽政治的愤慨,对自己遭受不公而无从报国的忧怨。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经历可以入文。

●作者例子(图)

□ 相关名言

□人生经历

■屈原

◆倡联齐抗秦,惟屡被中伤

屈原为楚国贵族,主张联齐抗秦,初得怀王信任。后来上官大夫靳尚因妒忌而诬陷屈原,终使怀王疏远屈原。其后,楚国屡屡见欺于秦,屈原曾劝怀王杀秦张仪,又劝怀王不要前往秦国,都未被采纳。怀王入秦,遭秦的伏兵要胁割地,怀王逃亡不果,最终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中伤屈原,顷襄王怒而放逐屈原。屈原终自沉于汨罗江。

◆〈离骚〉抒发遭受忧患的幽思

屈原生于「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指黑白颠倒)的浑浊之世,因谗言而遭怀王疏远,他所写的〈离骚〉一句「国无人莫我知兮」正道出举国上下无人明白其抱负,苦无知己的寂寞。不过,屈原依然盼望蔽明塞聪的怀王觉悟,仍然「一篇之中三致志」(一篇之中再三表达振兴国家的盼望),他锲而不舍地劝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指坚持心中信念,九死不悔),给予我们择善固执的勇气。

●变用示例(图)

〈梦想看似不切实际,其实很有意义〉

前人对遥不可及的梦想坚持不懈,纵使在一时一地不切实际,空馀遗憾,但留给后人的,是艰难黑夜中的启明星,为我们带来慰藉。昔者孟子在战事迭起、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仁政,欲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梦想,在摩拳擦掌欲扩张领土的一众诸侯眼中,岂非不切实际的笑话吗?孟子在当时可谓是失败了,但后来的人,读《孟子》,读四善端,读不忍人之政,明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乃在有仁义礼智,人有尊严的自觉,继而寻找生而为人的积极意义,这对我们来说,岂不是大有意义?又如屈原,其一生的梦想为楚国富强,惜楚怀王昏聩,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屈原。战国时期,与君主同族而投靠他国并非罕事,屈原却盼望蔽明塞聪的怀王觉悟,仍然「一篇之中三致志」,如此梦想岂不是不切实际吗?他锲而不舍的劝谏,告知了我们什么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给予我们择善固执的勇气和榜样。梦想固然是不切实际,不过,不切实际的梦想非毫无意义,相反,在漫漫黑夜、严严寒冬之中,那些坚持要寻找光明的一盏盏微弱的灯,能带给人继续努力寻找光明的勇气。

〈谈知己〉

李白曾谓「古来圣贤皆寂寞」,何以寂寞?此因有道之人在当世苦无同道的知己。昔者屈原辅佐怀王,主张联齐抗秦,力求楚国在七雄间争一席位。惜楚国的政治依然被贵族把持,他的改革内容也引起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满,屈原因谗言而遭怀王疏远。〈离骚〉一句「国无人莫我知兮」正道出举国上下无人明白其抱负,苦无知己的寂寞。当屈原行吟泽畔,欲自沉汨罗江之际,亦无一人可慰其摧心剖肝之痛。再看孔子,受陈蔡之厄,从者病,莫能兴。他问弟子,为何君子会遭此境地?子贡便答,因为夫子之道过大,天下莫能容。这句正正揭露了圣贤苦无知己的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天下众人所求,大部分不过名利二字,若要在颠倒黑白,蝉翼为重,千钧为轻之世不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而去求移风易俗,求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那就注定是同道者寥,苦无知己了,范仲淹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无可奈何的感叹,便是出于此理。

■胡咏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毕业,现职中学中文教师。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韦编三绝之勤。

文:胡咏怡

[语文同乐 第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