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轻重都有后遗症风险(组图)

发布 : 2022-5-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入侵器官 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林纬逊表示,新冠病毒可进入身体不同器官与细胞,造成破坏;现时有关「长新冠」已呈报病徵超过200种。



林纬逊(受访者提供)



彭明慧(受访者提供)



打针预防 要预防「长新冠」,先要预防感染新冠病毒或不让病毒量持续高企,专家表示接种疫苗有助减低出现后遗症风险。


安省第六波疫情有缓和迹象,但即使患者最终击退新冠,病毒测试转阴,为何咳嗽、疲倦、气喘仍然持续多月,甚至觉得记忆力和专注力减弱?新冠后遗症为何会出现?是否只限重症患者?如何预防或纾缓?

世卫:3个月内出现 持续至少2个月

新冠后遗症,或称「长新冠」(long COVID),世界卫生组织(WHO)去年10月公布临#定义,「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确诊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然而所谓「长期」的时间跨度定义,至今未有统一标准。

病毒破坏器官、细胞 致「长新冠」

英国国民保健服务(NHS)指南则指,感染新冠后,持续超过12周而未有其他原因解释的症状,应属「长新冠」。主要症状包括:极度疲倦、气短、胸痛或紧绷、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亦称「脑雾」)、失眠、心悸、头晕、刺痛、耳鸣或耳痛、食欲不振、味觉和嗅觉变化、关节痛、抑郁或焦虑、皮疹、咳嗽、喉咙痛等。

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林纬逊表示,新冠患者会出现「长新冠」,与新冠病毒的特性有关。「病毒感染分几类,一类是除了引起急性感染外,还可潜伏在体内某些细胞,持续复制并引致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爱滋病等都属这类病毒;另一类则只引起急性感染,不会出现慢性感染,即病毒不能潜伏体内细胞持续复制,新冠病毒便属后者。所谓的后遗症或持续病徵,并不是由病毒复制造成,而是新冠病毒入侵身体后,进入不同器官与细胞造成破坏,包括脑、心脏、肠道、肺部、气管等,因而出现一些病徵。这是『长新冠』的成因之一,另一原理是病毒破坏过程,刺激免疫系统,致身体出现持续炎症,出现不同病徵。」

病徵愈严重 后遗症机率愈高

「长新冠」是否只限重症病患?「没有一个确实答案,因世界各地相关研究都出现不同数据或分析;所谓新冠后遗症的病徵其实很笼统,故做研究的方法不同,结果亦完全不同。就如『长新冠』出现的比率,各地研究差异很大,有些说少于10%,有些则高达80%。」林举例说,你问康复者有没有疲倦或头痛,他可能答有,但很难完全断定这些病徵是否属「长新冠」,因为这不是可透过抽血、检查等客观指标量度,令有关研究很难做得准确。

打齐针、增免疫力 加速自行修复

现时「大部分人相信,若感染后急性病徵较严重,例如有肺炎要插喉,肺部已受损,容易理解他们3个月后甚至持续超过1年都会有气促问题;即是说病徵愈严重,之后出现后遗症的风险愈高」。至于轻症病人,「有研究发现,就算发病时病徵不算严重,但病徵可能持续很久。当然,持续病徵或会不同,康复者未必会严重气促,可能只是感到疲倦,或嗅觉味觉未百分百回复等」。

要预防「长新冠」,最佳方法是预防感染,「不让病毒入侵,或不让病毒量持续高企,病毒对身体造成的破坏较少,出现后遗症风险亦减低。接种疫苗是其一办法,打齐两至三针,减低感染风险,就算一旦被感染,已接种疫苗人士的病毒量高企时间较短,对细胞的破坏亦相对小」。

另一方法是增强免疫力,「尽快打低病毒,加速身体自行修复能力;就是要作息定时、有足够运动、均衡饮食等,都有助增强免疫系统,有助修复新冠病毒对身体造成的破坏,减少后遗症或令『长新冠』时间缩短」。

另外,纾缓「长新冠」症状不能单靠药物,「要针对出现病徵的器官,做一些康复治疗,如因新冠病毒致肺功能下降,通常可由专科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制订康复计划,如做针对肺部的运动;另外若病毒令脑部受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找脑科专科医生,很多时职业治疗师或临床心理学家亦参与其中,制订有关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的评估及做认知功能训练。再看有没有药物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