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源于汉代「狂欢节」 专家:重要性不亚新年(图)

发布 : 2019-2-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元宵节从古至今都是热闹、世俗的「狂欢节」。(网上图片)


今天是正月十五(19日)元宵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是从古至今都是热闹、世俗的「狂欢节」,甚至是比「七夕」更重要的情人节。

细数元宵节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故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道教文化中,正月十五是是「上元天官」的生日,当天会下凡校定人的罪福,被称为「天官赐福」;汉武帝会在正月十五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可说是元宵节祭祀天神的先声。由于古人多数会把晚上称为「宵」,正月则别称「元月」,故而正月十五就成为「元宵」,最终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民间节日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元宵节和农历新年的最大的区别,同时是元宵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前者是集体的户外活动,「腊月三十你不大可能出门,但元宵节是个社会化的节日。」

田兆元指,赏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在古代更是比七夕更重要的情人节。以前的社会年轻女子少有机会出门游玩,但就会趁元宵节结伴赏灯,灯会成为未婚男女结识的大好机会,诸如北宋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南宋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是描绘元宵之夜。

田兆元更认为,与农历新年相比,元宵节在国际上更容易被外国人记住和识别,「春节(农历新年)的节日符号太多了,不容易记住」。田兆元以自身作例子,在欧洲过年时最主要的就是看到与猪有关的图案,代表猪年,「但生肖有12个,今年是猪,明年又是别的,很难记,对外国人来说,这个文化符号识别非常困难。」但元宵节就如同圣诞节一样,代表符号非常清晰。元宵节的英文是「the Lantern Festival」,盛大的灯会就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标志,例如上海的豫园灯会,江苏南京的夫子庙灯会,都是历史悠久、场面盛大的灯会。

田兆元又提到,农历新年与元宵节相距甚近,民间传统亦认为「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但现代社会却非如此,「元宵是个年节还是个单独节日,现在仍有争议,现在我们往往把它当做春节(农历新年)的附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元宵节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春节(农历新年),甚至超过春节(农历新年)。」例如在宋代元宵节赏灯足足持续7天之久、明代元宵节会放假10天。田兆元直言,事实上不少民俗学家都已在呼吁元宵节亦应要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