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见尽 日月晴雨 打风机房印不倦(组图)

发布 : 2019-5-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现年66岁的骆志威15岁入行做印刷,1972年愚人节开始在明报上班,即日已获加人工,他一度以为是愚人节把戏。威哥现为明报最资深的员工。





【明报专讯】从明报工业中心A座地下走到19楼,人人见到他都恭敬地叫声「威哥」。无人不晓的他,正是留守明报近半世纪的骆志威,他见证报纸印刷由「执字粒」时代到全电脑操作,由北角明报到柴湾明报,一直在版房机房里埋首纸堆中。作为目前明报最资深员工,威哥谈起在报馆的日子仍津津乐道,「这里简单、开心、有感情,大家犹如一家人」。即使1989年「六四」时要在机房纸堆里过夜、10号风球也要上班,他亦从不觉厌倦,一做47年。

■1 样子有福 第一天上班获加薪

今年66岁的威哥,15岁入行学习柯式印刷。1972年,刚好明报版房有技工空缺,他便来碰碰运气。当时明报编辑部在北角英皇道南康大厦,那天他在升降机外正准备上楼面试,遇上《明报》创报人之一沈宝新。沈宝新得知他来应徵,二话不说便聘用了他。他后来知道沈宝新觉得他的样子有福气,更在他正式上班前给他加薪。

「我记得是4月1日愚人节(正式上班),加我人工?你欺骗我吧!」这不是愚人节把戏,威哥的月薪的确比面试时加了50元,当时月薪650元。「以前大家都不喜欢返夜班,所以夜班薪金较高,我当时当然以糊口为先。」比起上一份工作,月薪多了200多元。

■2 回味取稿时 饭堂煮消夜

当年,明报编辑部及负责执字粒的字房均坐落南康大厦,印刷房则在附近的长华工业大厦。威哥每天晚上先到南康拿取稿件,再回长华做下一步工序。到南康取稿可说是他最回味的工作,因为以前报馆员工都会在饭堂煮消夜,「上到去肚饿,就去吃消夜,吃碗饭再下楼等稿,与现在的『饭票』(明报用以资助员工到饭堂用膳)不同」 。谈起过去光景,威哥仍会哈哈大笑,「以前会这样的,你说是否很开心」。

这份家庭式的温暖,令他一直留在明报,近半世纪也从未想过离开,「这里简单、开心、有感情,大家犹如一家人。(从前)由总编到清洁工人我们都认识,跟现在不同」。版房里大家的感情都很好,「见他们(同事)多过见家人」,人人都在明报工作超过20年,「老一辈思想可能不同,明报很多人都做了很久。老一辈个个做10年(以上),年轻的不会超过10日,时代不同」。

在报馆印刷部工作,除了牺牲了健康和玩乐时间,在大事之秋、打风日子也要留守。六四事件,明报通宵达旦在北京与香港连线报道,编辑部固然要24小时候命,印刷部亦要留在版房机房随时候命,威哥记得当时一日发行量达26万份,也要赶及市民午饭及下班时段出版号外,「那时候同事们都在机房睡觉,睁开眼就开机、开车」,他自己也常睡在纸堆里,印好报纸后便回家梳洗,再赶回公司开工。

■3 毋惧风吹雨打 随时候命

「报馆这么多年也未试过(因突发事故)停刊。」不论10号风球有多厉害,报馆同事也要上班,「打风前夕,我和机房两个主管一早便候命,报馆各部门也会准备乾粮、汽水、面包」。若同事无法乘车上班,威哥甚至会亲自出动,驾驶送报纸的「大头Ford」到蓝田接下属。去年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市面瘫痪,威哥也会为下属外出买饭,也有「伙记住得远,他们留在公司睡觉不离开」。威哥与一班下属未曾因此有怨言,「大家都心知肚明,在报馆工作就预了会这样,这是工种的问题」。

为确保报纸能准时出版,不论发生什么紧急情?,威哥也要尽力控制场面。「20多年前,我部门有个下属工作时突然晕倒,我要为他急救,又要顾?通知老总,又要顾?印纸,又要跟员工去医院……」威哥自豪地说:「但都没有迟出纸,因为我要求所有员工继续工作。」威哥相信他的责任是为上司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

■4 每天准时 送到读者手

40多年来,威哥经历了不同老总主政的年代,也见尽《明报》版面的改变。他说以前员工与老总关系都很好,部分老总也不时到机房探望员工。威哥记得《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闲时也会到印刷部,也是威哥唯一会与查良镛交流的时间,「查生习惯到版房看看,看过后会别过头数钱,请大家『今晚吃消夜』」。

威哥忆述,《明报》版面绝对不会「花花绿绿」,除了为节省金钱,也因查先生十分重视相片的质素,「一张大相,我记得好鲜(明),跟随当时英文报纸的做法。(版面)不会很色彩缤纷,不想影响一张靓相」。

在机房看?报纸一份又一份诞生,威哥至今每天也有读报的习惯,同时也会用手机看新闻。有说纸媒没落,威哥都说这是时代的变迁,但明报还算是另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算是正派报纸,会入学校及写字楼」。威哥说无?x??制时代变迁,只能与一班印刷部同事,尽力确保《明报》每天准时送到读者手中。

文:凌沛恩、黄文隽、谢美琳

图:邓宗弘

(明报60周年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