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 一按快门 改写历史(组图)

发布 : 2019-5-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十多部吊臂悬在九龙塘约道唐英年大宅上空,蔚为奇观。(资料图片)






这张冯敬恩孤身面向无数镜头的背影相,一度令编辑部对于是否采用作头版大相意见分歧。张景宁说有赖众人对其判断的信赖,才令相片可见报。(资料图片)


【明报专讯】发亮的荧幕上滑过一幅幅照片,挑选、剪裁、再挑选,明报前图片编辑张景宁20年来孜孜不倦,为每个头版拣选最恰当的相片,至2018年8月退休后,由郭庆辉接任。看尽无数照片,两代明报图片编辑不约而同提到,并非每张新闻图片均是「如此伟大」,照片能给予读者思考空间,已尽了摄影记者的职责。张景宁希望大众能尊重摄记这专业,「我们不是『师傅』、不是『影相佬』,而是称职的摄影记者」。

明报人都叫张景宁为「景宁」。他忆述,图片编辑这职位,是他1998年加入明报时,编辑部为他度身订做开设,而图片编辑需负责挑选《明报》绝大部分版面的相片。景宁说,以往各版面编辑会自行选择用哪张图片,故他刚入职时,不时与编辑意见相左,最难是说服他人接纳自己的选择。

要不负摄记在外辛劳奔走,出尽每张好相,景宁称有赖众人的信任。港大学生会前会长冯敬恩因包围港大校委会成员,扰乱秩序罪成,2017年9月21日被判处社会服务令,当日摄记传回一张冯敬恩孤身面对无数镜头的背影相。头版是否出一张看不到新闻主体样貌的相,成了当晚编辑室激烈讨论的话题。景宁的坚持,最终换来众人的采纳,「我始终相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建立信任,景宁花了整整10年。接任的郭庆??o?J??阿郭)亦深感图片编辑的孤独往往源自对照片的判断,「可能只有我跟(摄记)同事认为一张相是好的」,能用尽办?x??转他人对照片的观感,便是成功。

「吸睛」取舍

每天要看数以百计的相片,阿郭认为好的新闻图片讲求信息与震撼并重,要以影像说故事,首先要紧记自己是记者,新闻内容应较重要。景宁则认为,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固然能够传达千言万语,惟现今社会资讯爆炸,大众每日看不同的影像早已变得麻木,「一张相令你震撼的时刻愈来愈短」。

景宁说,事实上一张照片能否「吸睛」是可以计算的。他举例,有些报章常采用三点式女郎的照片作天气配相,这无疑可以增加「吸睛」率,但他想不到这与所表达的信息有何关系,「我叫同事去影也会有点内疚、有罪恶感」,因此他抗拒采用这些照片。

成为图片编辑前,阿郭已当了近20年摄影记者,每天要工作10多小时,而景宁为了培养摄记独立的采摄能力,更不时要求他们写图片说明及采访手记,令摄记的工作更添辛劳。SARS、维园六四晚会、持续逾两个月的占领运动,每帧相背后均是同事拼搏的成果。

「做好记者的名字」

纵然已离开岗位,景宁不忘叮嘱年轻一代的摄记要时刻保持一颗炽热的心,拍摄具自己特色的照片,不要随意迎合他人的喜好。他说摄记从来不是一份优差,既然选择了入行,便要时刻紧记,「做好记者的名字」。

图片编辑 郭庆??o?J??

拍与不拍 一念之仁

在新闻前线奔走20年,由记者会到冲突现场,郭庆辉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张2012年特首选举参选人唐英年寓所泳池庾x??玻璃窗的照片,让他一尝改写历史走向的滋味;但他更难忘的是,在突发事故死难者空洞的住所中,那些丧夫妻子茫然的脸、孩子痛失至亲流下的泪。镜头背后,按下的是快门,更是沉重的责任。

在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的阿郭,毕业后找了份负责写程式的政府工,不久后便因工作不够剌激而辞职。阿郭说,转行做记者只是机缘巧合,更从未想过当上摄影记者。拿起相机,只因对用影像记录世界感到「几得意」。辗转做过多间报馆,1998年获张景宁邀请加入明报。

使命感驱使做好新闻

由陌生到熟悉,阿郭说已再无离开这行的想法,做记者带来的使命感、能够对世界作出些微改变,这些均是其他行业无法给予的。至于留在明报,皆因这里汇聚了一群有心做好新闻的记者,「如果不考虑薪酬待遇,纯粹做新闻,这里是乐土」。

所谓改变世界,阿郭提到唐英年大宅被揭发僭建一事。2012年??o?J??明报侦查组怀疑特首选举参选人唐英年位于九龙塘约道7号的大宅有僭建,惟一直无法证实。阿郭及侦查组同事曾先后到大宅附近的住宅及幼稚园等天台观察,但因高度不足,无法看到大宅内部。当大家均感无计可施之际,阿郭灵机一触,决定租用双层开篷观光巴士协助拍摄。

「不想拍摄」的时刻

阿郭说,观光巴士上层亦只及大宅围墙的高度,他要再站在铁梯上拍??o?J??终拍到泳池庾x??玻璃窗,确认大宅内「别有洞天」。他们翌日又外借航拍机(当年航拍机非如今天普及)拍??o?J??以求拍到更佳角度的照片。报道刊登后,唐英年支持度下降,最后于选举中落败。阿郭形容他那刻灵光一闪,如同「改变了历史走向」,事后他曾反思自己是否做了坏事,最终领悟是记者只能如实报道,报道所造成的后果,已非记者所能控制。

一按快门便能改写历史,那是每个摄记的梦想。阿郭说,辉煌背后更多是「不想拍摄」的时刻。他仍记得天灾或车祸后,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看?泪流满脸的遗孀,按与不按快门,从来都是艰难的抉择,「你知道你影了便有机会出(见报),你不拍下来,公司就没有机会出」。随?年纪渐长,阿郭学会跟自己说「那是工作」。有人会说这是冷血,但凭这信念,他克服了对拍摄尸体的恐惧,只是始终学不会坦然面对失去至亲的家属。这挣扎,20年来都在。

前图片编辑 张景宁:

不服输撑下去 更重的是责任

香火弥漫的黄大仙祠,一名老太太手执灵签求问儿子的前程,解签师傅打开签文一看,是为下签。1998年,张景宁徘徊在是否转职到明报担任图片编辑的关口,其母以签文力劝,景宁偏不信邪,为圆梦踏入嘉业街。廿载岁月,景宁见证工作的「only」(唯一)及「lonely」(孤独),能撑下去,是因一次又一次的不服输。

景宁小学毕业后曾在纺织厂做学徒,半工读完成中学课程,立志做社工。至于为佾x??成为记者,他笑言是个「美丽的误会」,因当时应徵社工失败,凑巧看到《文汇报》请记者,心想「记者也帮到人,好像很伟大」,于是入了行。那年是1982年,由文字记者做起,景宁渐渐感到影像说故事的效果更好,于是转当摄记。

当初觉得记者伟大而入行,现实是摄记待遇如同「低等动物」。景宁忆述,当时拍下照片后,往往要千方百计恳求编辑采用,「我觉得很不专业」。有感照片作用被低估,景宁于1980年代末带?新婚妻子,卖楼往英国进修新闻摄影,希望能成为称职的图片编辑。他回港后先后于多间报馆担任图片编辑,最后为一圆儿时梦想,转职明报。

「景宁,有无相?」

景宁说,明报与他任职过的其他报馆最大的差别,是有一个精力无穷的上司,全天候24小时不停拼搏,让他倍感压力。「景宁,有无相?」这是他那段日子最惧怕听到的问题,为求有足够的照片,有时只好叫摄记同事多跑两单采访,换来的是「明报收买人命」的评价。说到这,景宁不禁苦笑称「无人体谅我」。

左右做人难,「only」及「lonely」是最真实的写照,然而更重的是责任。景宁至今仍难忘2008年所刊登的一幅照片,公司因照片惹上官非,事后他一度想辞职到广州读书,最终因「不甘心这样输了」,才坚持下去。

入行逾30年,上半场拿?镜头在采访前线奔走,下半场在幕后挑选每天见报的照片,与港人一同见证时代变迁。与照片半生结缘,景宁却指自己「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影相」,他最想做的是向大众说故事,照片只是一个媒介。

文:黄文隽

图:邓宗弘、资料图片

(明报60周年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