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直击:坐船到小岛 看海天与盐田(组图)

发布 : 2019-12-1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从天空俯瞰盐田梓,左边的白色建筑物是圣若瑟小堂,右上方有结晶池的地方是盐场。



「圣若瑟小堂修缮项目」2005年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奖」,教堂2011年获香港古物谘询委员会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圣若瑟小堂后方的玫瑰玻璃窗可见耶稣手搭?身穿唐装的福神父的图案。



教堂内正中间是祭坛,祭坛两方的对联写?「盐光光照主爱满桑梓,田颂颂恩圣宠教友村」。



所谓「天上有光,地下有盐」,Simon提到上好的盐会呈正方形,中间会见到「十字架」。图为2018年台风「山竹」过后生产的海盐。



陈子良



吴文正



叶陈立






双子亭——陈校长认为从双子亭看见的景色是最优美的,亭子位于全岛最高位置,可以饱览盐田梓风光。他说盐田梓位于西贡内海,岛的西部可看见西贡,南面的滘西洲为远景,而马鞍山和飞鹅山山脉是天然屏障,彷佛有对大手臂阻挡狂风大雨,「水连天、有靠山、有远景,风水十分好」。



玉带桥——玉带桥把海水分隔,连接了盐田梓与滘西洲。昔日村民生活资源匮乏,于是建造此桥,方便来往滘西洲开拓资源和耕作;又因客家人主要由妇女耕作,她们每天在桥上来回,桥也代表?客家妇女刻苦耐劳的精神。



盐田一带——盐田一带有很多结晶池,天气好时,结晶池映照?湛蓝天空,且有青苍翠绿的树木衬托。Simon认为这里是盐田梓内独一无二的风景,村长的村屋、圣若瑟小堂、盐场一览无遗。


【明报专讯】从西贡市中心出发,约20分钟船程便可到达盐田梓。该地一度荒废,自2000年起村民与一班希望保育盐田梓生态的人士努力复修各建筑物,盐田、天主教堂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奖项,肯定村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

「天」命有归:天主教客家村

谈到天,不少人会想起宗教。充满客家风味的盐田梓,原来是香港的天主教发源地之一。1864年两名传教士和神父(Fr. S. Volonteri)及柯神父(Fr. G. Origo)被派到盐田梓传教,两年后当地的陈氏家族约30人领洗为天主教徒,至1875年全岛200多名居民皆接受领洗。小岛名字中的「梓」字,有「怀念故乡」之意,每年5月第一个周日,已迁到市区生活的村民都会回去参与主保瞻礼,缅怀昔日时光。

圣若瑟小堂于1890年落成,教堂前方设祭坛和圣若瑟像,圣若瑟为耶稣养父,圣像手抱婴孩耶稣,露出慈祥笑容。在盐田梓长大、曾任多间天主教学校校长的陈子良表示,当时教会既尊重客家文化,亦擅长在当中发扬福音精神,如圣像造型呼应了传统客家「重男丁」的概念,「男丁是家族未来的希望,传教士把圣像放在重要位置,是对男性的肯定」。上世纪曾于西贡传教、又到盐田梓探访的福约瑟神父,2003年获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列为「圣品」(意为「圣人」),圣若瑟小堂后方的玫瑰玻璃窗可见耶稣手搭?身穿唐装的福神父的图案,尽显教堂入乡随俗的一面。

艺术节策展人、策展单位「文化葫芦」创办人吴文正(Simon)指出,客家人昔日四处迁徙,「很多时被当地人歧视,是比较边缘化的族群」,于是传教士早年在新界传教会学习客家话,方便与村民沟通交流,令村民有感天主教肯定了他们的地位。

望「天」打卦:晒盐是修行

约300年前,客家陈孟德夫妇从深圳来到盐田梓建村,陈氏家族便成为岛上的原居民,以晒盐及捕鱼为生。盐田梓曾为五大盐田之一,晒盐后来式微,在1980年代一度转变成鱼塘。盐田管理员叶陈立(David)估计,因盐田梓地理位置偏远,政府未必能进来抽税,亦有说每次送盐到市区贩卖时,村民会被盐枭打劫,故村民放弃晒盐,「做盐能挣钱的有几种人,包括盐商、盐枭、盐官,而盐工永远是最辛苦的」。

为了保育历史遗落的产物,盐田梓村村务委员会属下的盐光保育中心数年前再次??u广盐田,但复修盐田困难很多,如盐田原貌和制盐技术并无文献记载,复修团队须远赴汕尾、台南考察,亦缺乏人力、资金等。后来得到专家帮忙,又有宗教人士资助,盐田复修计划上了轨道,2016年出产了第一桶盐。

「晒盐是一种修行。」David说。晒盐过程需要「望天打卦」,如需连续12至14日没有下雨、有阳光、湿度低、有微风等。不过,恶劣天气原来也有助增加盐的产量。David解释,温度若突然变高、湿度骤降,盐很快就能结成四方形,自然灾难后常会出现这个情?,如2018年台风「山竹」袭港后所产盐粒,较其他时间出产的大颗,味道也不苦涩。

打卡「天」堂

盐田梓恍如世外桃源,Simon称盐田梓为「净土」,艺术家朋友更向他说到访后不欲离开!纵使不熟悉客家与天主教历史、晒盐工??o?J??大家到访盐田梓,也可欣赏水天一色的景致。

文:苏翠

图:苏翠、资料图片、文化葫芦提供

[语文同乐 第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