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公园管理模式未公开 学者忧损生态价值

发布 : 2020-11-2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被环保团体喻为「米埔第二」而争取保护的塱原湿地,正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兴建为自然生态公园,预料2022年完成,惟日后管理模式仍未曝光;渔护署回覆查询时表示,公园建成后会由该署管理,并会制订管理目标,包括继续种植稻米,预计面积较现时的稻米田更大,而现时在塱原耕作的农户,可优先申请在农业区或生态区耕作。

学者:发展压力大 保育地位堪忧

早前在「拯救塱原20周年论坛」上,塱原日后管理模式成为讨论焦点,不少学者及环团均希望,政府能公开让市民及早参与相关讨论。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客席教授林健枝在论坛上表示,生态公园虽然划出了发展的红线,但生态公园和郊野公园在法定和保护地位上有根本不同之处,故对塱原的长远保育在现时庞大的发展压力下仍存在一定忧虑。

负责塱原保育项目多年的长春社保育经理许淑君认为,塱原日后能否保持高度生态价值,在于渔护署能否做到灵活规划乾湿农地,「应考虑生态为先,例如乾湿农地交替分布,才可创造出丰富生境,吸引不同鸟种」。

渔护署回覆本报查询时表示,公园的生境管理会以湿耕为主,但亦会保留部分农地作旱田。公园会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占地约5公顷的游客区、约11公顷的农业区和约21公顷的生态区,合共37公顷。

渔署:续种稻米 分游客农业生态区

农户可种植合适的作物,主要为现时在塱原种植的各款农作物,例如蔬菜、杂粮等。生态区会透过种植合适的农作物,特别是湿田作物,包括稻米、茨菰和马蹄,以控制农田水位、清除外来物种、植物护理等,吸引雀鸟及其他湿地动物栖息,提升塱原的生态价值。为保护湿地环境,生态区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人工及化学肥料、除草剂及除虫剂。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