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库:恋爱 性别与媒体(组图)

发布 : 2020-11-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制图)



近日Netflix大热剧集《艾蜜莉在巴黎》,身为美国人的主角到巴黎工作,剧情被指充满外国人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如慵懒、浪漫等。



迪士尼的公主故事,如白雪公主被指加剧女性要温婉、待王子拯救的刻版印象;新世代公主如艾莎和安娜(图)则改变了此印象,两名公主都坚强又独立,重视亲情。


【明报专讯】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没有上过正式的恋爱课或性别课,但在成长过程中,却好像自自然然便建立了恋爱观及性别意识。这种「自然」,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透过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习得。我们可能由父母自幼的教导、从朋辈中学习,甚至从媒体观察中,产生对爱情的各种想像,并探索自身的性别认同。媒体在这一切当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并产生什么作用呢?

■瞬间看地球

童话爱情故事

要数自幼便接触的经典爱情故事,非公主王子式的童话故事莫属,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这些童话式爱情故事大概相似:一名美丽的公主中了诅咒,或因为恶毒的坏人令她身陷苦难。有一天,公主遇上英俊的王子,二人堕入爱河,王子更将公主救离险境,从此二人快快乐乐生活下去……这些看似千变万化却又有不少雷同情节的童话故事,广受不同年代家长和孩子喜爱,这些故事抱什么价值?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俄国文学理论学者普罗普(Vladimir Propp)在1928年发表《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他以100个俄国童话作例子,解构童话内容即使变化多端,却离不开31个主要功能,并按特定故事结构和轨?发展,以下综合部分主要功能和故事顺序:

1.起始处境(initial situation)

2.主角踏入旅程(departure)

3.反派刺探(reconnaissance)

4.反派作恶(villainy)

5.主角与反派对战(struggle)

6.战胜反派(villainy nullified)

7.主角获得胜利或回报(reward)

8.一切回归平衡(equilibrium)

试想想,除了经典童话故事,很多现代电影、电视剧、网剧中的爱情故事,仍然符合这套故事轨?,延续类似的故事。媒体选择诉说怎样的爱情故事,或多或少反映我们的文化预设和大众认同的价值。

这些童话式爱情故事从纸本故事到数码电影,以不同媒介方式传播下去,其中最受欢迎、最经典的,应该是迪士尼所拍的一系列公主动画电影,这些公主角色一直深受女孩喜爱,甚至成为她们的模仿对象。不少学者特别研究迪士尼动画中的公主角色,分析当中的性别定型(gender stereotype)角色设定,在媒体框架(media framing)下,为大众定义何谓正常、符合社会想像的女性形象和特质。这些迪士尼动画公主形象一直为很多学者诟病,如故事中的公主必须被王子拯救,与王子双宿双栖为终极结局等,加强了女孩的性别定型并建构了不真实的爱情幻想。

近年,迪士尼刻意希望打破这种对公主的定型或爱情观,最佳例子就是2013年上映、至今仍风靡全球的《魔雪奇缘》(Frozen)。《魔》的故事强调两名公主艾莎(Elsa)和安娜(Anna)的勇敢及独立,她们不再依靠「王子」,打破公主与王子的典型爱情想像,甚至艾莎更化身成以往「王子」的形象般,骑上白马奔驰,并用亲情拯救被冰封的妹妹。如此看来,迪士尼笔下的公主形象似乎大有进步,但对于她们的外表形象或设定,仍有不少批?x??出始终逃不出某种牢固的定型和框架,例如:艾莎和安娜仍符合大眼、长发、纤腰等典型美女的标准,艾莎的魔法能力亦暗示?一种威胁,例如女性权力和能力与维持恋爱关系不能并存等。

在不断进化的公主形象和媒体框架下,女孩们能否意识这一切,渐渐抛开这些枷锁,真正「Let it go, Let it go」呢?

■趋势报告

网络上的恋爱观

遇上问题,大家习惯「问Google」,但每段恋爱关系的问题,是否也能这样简单解决或找到答案呢?香港青年协会学校社会工作组2019年初发表一项中学与大专学生的两性关系及价值观调查,以问卷访问3068名中学生及大专生,曾有恋爱经验的925名学生中,45.5%表示会从网络获得两性相处知识。

不难想像,年轻人活跃的网络论坛设「感情台」,每天不少「巴打丝打」、少男少女于网络论坛上求教,网友近乎匿名,既不用展示真面目,给意见时又不需负责任,网络上愿意认真给意见、了解你恋爱处境的又有几多人?不过,亦可能因为跟网友互不相识,网络提供「出口」让大家表达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又尴尬的爱情烦恼。

青协学校社会工作组青年工作干事林亚绚表示,不少学生恋爱观受网络或媒体影响,潜移默化,如她到校举行工作坊时,常听到学生自称「毒男」、「A0」、「这些机会不是属于我的」等网络用语,贬低自我价值;甚至有学生将自身价值建基于「有其他人爱」,分手时便「觉得自己是零」。她称不少学生会从网络了解别人的爱情故事,或自己遇到感情问题时从网络寻找处理方法,但学生未必能分辨到方?x??否正确。

■火星生字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由媒体呈现的「刻板印象」,可说绝不陌生,更十分常见。例如在香港,90后、00后常被形容为不为将来打算的「废青」;拥有勾x??、打机等兴趣的男生,就被指为不擅长与人沟通、不修边幅的「宅男」;地球人对不同国家的朋友也有不少有趣想像,例如认为法国人特别浪漫等。

至于性别方面的刻板印象,通常体现于性别分工,如「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将职业、性格、能力与性别扣连,例如护士是女性、医生是男性;女性爱哭而「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的数理科较好,女性则擅长文科;男孩要玩机械人、汽车,女孩玩洋娃娃、「煮饭仔」。

媒体是刻板印象的载体之一。由于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媒体呈现的印象对大众影响力大。刻板印象并非只有坏处,有时候它为观众提供捷径,让人能够快速认知情?,如年轻人较倾向不作长远的职业规划。不过,从以上例子可见,有些刻板印象倾向负面,而更重要的是它呈现的情?并不全面,例如并非每名女孩都爱玩洋娃娃,但刻板印象会令大众理解偏差,可能造成误解以至歧视之馀,更限制地球人对自身及其他人的想像及认识。

■离地思考

我身体,我直播?

自从有了数码媒体,地球人可以更自由探索和接触(access)不同类型的资讯,同时多了表达(express)自我的渠道。有些人选择于网上分享自己的私生活,甚至暴露身体。有些网红发展出不同模式的收费计划,有网红或为增加知名度及藉此挣钱;部分则宣称这是实践身体自主的表现,透过网络宣传理念。虽然他们不至于完全裸露或作色情直播,但部分内容的尺度甚大,偶而会被投诉下架,甚至关闭帐户。

火星人环顾地球,观察到右栏的几个案例,希望大家透过这些案例,一同离地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 这是一件网络新事吗?

· 网络色情的界线在哪里?

· 这样实践身体自主又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危险?有没有矛盾?◆

1. JenniCam(1996年)

当年19岁的大学生Jennifer Kaye Ringley以直播自己在宿舍房间的生活,作为实时实验式纪录片功课。她在宿舍房间安装了一部网路摄影机,每3分钟会自勾x??一张照片,上载到她开设的JenniCam.org网站,照片内容包括她平凡的日常,亦含有具争议的性行为内容,高峰期每天吸引达400万点击率。她在1998年透过网上支付系统PayPal收费,更频密地上载照片,她继续经营网站和直播,2003年PayPal??u出反裸露政策,她亦于同年关闭网站。

2. lonelygirl15(2006年)

在YouTube面世的第二年,出现lonelygirl15这个户口,一名叫Bree的少女定期上载自己房间拍摄的生活影像网志(Vlog),她在影片中不时透露父母疑似加入某邪教组织,又分享自己一家的一些古怪行为,甚至表示父母参与神秘仪式后失踪。最终,lonelygirl15被揭发是美国一间制作公司创作出来的人物和故事,而Bree是由一名演员扮演。虽然是虚构内容,但影片塑造的「真实」却吸引了不少注目。

3. Belle Delphine(2015年)

1999年出世的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兼网红Belle Delphine,其YouTube帐号拥有超过170万名订阅者,Instagram帐户有450万名粉丝追踪,最标志性的是她以充满性意味的表情作为其社交媒体帐号的头像,还有经常以色彩缤纷的角色扮演(Cosplay)造型现身,不时上载大胆古怪、带色情意味的影像内容,更曾经在网上销售她的「洗澡水」。2019年7月,因为违反用户守则,Instagram关闭了她的帐号。

文:火星媒体 Mars Media Academy

图:资料图片

[通通识 第6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