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与生活连结(图)

发布 : 2021-10-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网一按搜寻键就找到海量知识的年代,传递知识仍是否学校最重要的价值?这个世代的孩子需要什么技能,才能面对现在和将来?「感.创.做」(Learning By Doing,简称LBD)课程是素养导向,期望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更涵盖价值及能力,让孩子学到的能在生活中实践,可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家种? 观察社区 教学不止「知识」

在LBD下如何学习呢?好像二年级「健康的我」这主题,教师与孩子完成各种跟身心灵有关的小任务:阅读绘本《神奇的便便工厂》,实验食物变大便的过程,认识消化系统内的器官及功用;学生透过观察自己的大便及访问家人,检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我们与孩子一起做大笑瑜伽,一起品尝花茶,又去访问农夫了解种植的基础知识、困难与乐趣,从而尝试于家中种?,用来烹调美食。最后,孩子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家庭健康手记」,把所学习到的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与家人、同学分享及交流。

又好像一年级「勇闯社区」这主题,让孩子拿?「欣赏放大镜」观察石篱区美好的人和事,认识区内街道、设施、为我们服务的人;又透过分享「我和石篱区的小故事」,一步步制作出属于孩子的「社区地图」。

孩子设计出各式各样充满童趣的创意标志,例如:在水果店贴上「小心榴槤有刺」,在薄饼店贴上「不要流口水」,继而思考自己如何成为社区的小帮手。

让教师按强项发挥独特角色

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对「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石篱区如何美好?」产生好奇,整个学习历程环环紧扣,学生的笑脸、乐于分享的态度包围?整个课室,他们处处流露出对家人健康的关顾、对社区的爱护,关爱这价值得以实践。课程改革工程浩大,有赖一整个团队一同前行。感谢「教育大同」的协助,开展赛马会「感.创.做」大本营这个计划,藉?不同团队建立的活动,让教师彼此了解各人的感受、想法及独特之处,使我们明白每人都是团队的「资源」,各人可就?自己的强项发挥不同的角色。

在备课会议中,学校同行者(walker)总是提出「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与生活有何关系?」、「学习内容是否由学生自己探索所得?」、「学生有机会发声吗?」、「如何知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等问题,让我们不断反思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估模式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在举办教师及家长工作坊时,「教育大同」总是先与我们一同检视学校的现?及需要,才拟定工作坊的目标与内容。

在这3年多的合作中,「教育大同」经常提醒我们要聆听教师的声音,给予教师选择的机会,班与班之间不要比较,因为「学生不一样,教师也是不一样」。

文:刘秀雯(石篱圣若望天主教小学课程发展主任)

教育大同是由家长发起的慈善机构,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推动家长及教师透过反思教育的意义,从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发,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区的教育/教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