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金句.相忘江湖:何必相濡以沫?

发布 : 2022-5-2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生与死是人生的大问题:我们该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又该如何面对不可知的死亡?

泉涸,鱼相与?x??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

◆语译

泉水枯竭了,鱼在陆地上互相依偎。它们尽管用滤x??互相吹嘘,用口沫互相润湿,却如佾x??得上在湖海当中互不相干地自由畅泳。与其称赞圣主而非难暴君,不如既不称赞谁,也不非难谁,把他们都忘掉,就顺应?道的变化,好好活?。

◆出处和背景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大宗师》是《庄子·内篇》的第六篇,主要描述道家的理想人格——真人。真人以「大宗」(道)为师,用行为去体现道的超越境界。他冷静地面对生存与死亡(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也摆脱了世俗情感的牵系(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内容分析

道家追求合于道的生活,也就是素朴自然的生活。可人类的争名逐利,把本来合于道的清静世界,弄得纷纷扰扰。处身浊世当中,一些人仍能相濡以沫,这是儒家一直宣扬的仁义和大爱。像帝尧的禅让爱民,堪为其中典范。但在庄子眼中,这正是背离了「道」的不幸处境。《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道沦亡了,才有人提倡忠孝仁义,作为补救措施。所谓「誉尧而非桀」,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骨子里他们都没有符合道的要求。

原来庄子相信的道,能生化万物,让万物各得所养,自然成长。正如鱼在水中,自由畅泳,既是各不相干,也是各适其适。可鱼一旦脱离河道,困在陆上,它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相濡以沫,也仅仅是挣扎图存,相依为命的无奈求生方式。正如人类自恃才智,追名逐利,你争我夺,这就跟道的自然无为相去日远。在这样混浊的社会中,人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日渐枯萎。

◆应用与感悟

庄子用「相濡以沫」来形容一种扭曲了的生死观,即自以为是地苟且求活。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与死?庄子认为:「死生,命也。」生与死是生命的现象,就像白天黑夜的变化一样,有?正常的规律,那都是道的自然特性。佾x??生?佾x??死?即使人力也无从干预,这是事物的实情。我们敬爱父母,要为他们而生;我们敬畏君主,可以为他而死。为什么就不能把生与死,交托给至大至真的道呢?大自然赋予我们形躯,作为生命的载体,生而劳动,老而闲逸,死而安息。道作为一切的主宰,既能让我们好好活?,当可让我们好好死去。我们何不用愉悦的眼光,去欣赏生命的整个过程?

世人乐生恶死,老想?拥有一切,以为这样就可达致永恒。有人把船(财物)藏在山沟里面,把山(土地、版图)藏在水泽里面,自以为十分牢固了。可半夜里忽然跑来一个大力士,竟然把它们统统驮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比喻,说的是人迷恋生命,妄想拥有一切,把大大小小的财宝牢牢收藏,自以为十分稳妥了,最后还是敌不过「岁月神偷」的攫夺。昏愚的人,迷于目前,窥不破岁月的大限,又怎会明白当中的道理呢?只有道家的真人,放下世俗的营求,回归于道,才能抱持与天下万物相往还的情怀,静静地顺应天下万物的变化。

◆故事例子

楚王失弓

怎样才能达到上通于道的「相忘」、「两忘」境界?我们首先要摆脱对名与利、得与失的执著。《吕氏春秋·贵公》有个有趣的故事。楚王丢失了弓,却没有去寻找,说:「荆人(指楚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捡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知道后,说:「楚王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更好了。」

楚王能放下个人利益,却放不下国家的利益;孔子的胸襟超越了国家的畛域,却放不下爱人如己的仁义之名。老子所谓的「得之」和「失之」,都没有一个物主,两者俱包容在道的主体之内。到达这个境界的「真人」,名利不顾,得失偕忘,浑同在道的洪流当中,生亦何喜?死亦佾x???苏轼《前赤壁赋》中,客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兴悲。苏子指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正是庄子说的「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在同于道的境界中,人与万物并行不悖,游目赏心,一切俱藏于吾心而无所逃遁,天地不见其大,吾身不见其小,恰好是「藏天下于天下」的真实写照。

■朱崇学:退休中学助理校长,教授中国语文、文学、历史等科目;对中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教与评颇有涉猎。

文:朱崇学

(本刊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5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