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欲纺织生产迁清远 专家忧难实行(组图)

发布 : 2023-1-2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康乐村的「招工大道」上,有制衣厂写下需求等候客户。(林迎摄)



一名顾客经过一间辅料店。复市当天,不少店铺并无开门。(林迎摄)



中大九洲轻纺广场保安骆世红说,自己50天没有换过衣服,也没有洗澡,一身都是尘。(林迎摄)


去年10月至11月新冠疫情在广州肆虐时,正是服装纺织企业出货旺季,但邻近海珠区「康鹭」重灾区的中大纺织商圈被迫停摆50天,商户只能寄望春天再战。中大纺织商圈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集群,年产值逾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是海珠区最重要的GDP命脉;3年前,广州有意将当中的纺织加工业向清远转移,而商业部分则升级为「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疫情后这事再度提起,但专家却不看好。

老客户走了 新客户不来

「50天了,我现在衣服还没换。」中大九洲轻纺广场的保安骆世红说,他可能是广州被封得最久的人,从2022年10月24日中大纺织商圈停业起,他和10多人的物管团队被困商场内,即使11月30日广州「解封」,因商场未复业,他仍不能离开,12月12日商圈复市当天,他才第一次回到宿舍。「苦啊,没有床,晚上就往楼梯底和衣一躺,吃的就靠外卖送点炒面之类进来,」骆世红说,「但是也没有办法啊」。

「没有办法」,是记者听纺织商户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冬季是已经做不了了,我们现在在等春季服装开版,做年头的生意。」在长江轻纺城经营服装面料已五六年的商户陈小姐说,疫情导致海外、外省客户来广州进货减少,希望解封后慢慢恢复。另一商户卢先生亦称,11月本是旺季,停业逾月相当于没了往年冬季一半的生意。「只能硬撑,还能怎样?」他透露,很多客户是湖北人,已经返了乡下,「很多人不开工了,明年(2023年)再说。现在老客户都走了,没有新客户来这里,只能做一些公司单、海外单」。

清远公布200多企业入驻 近1500拟入驻

业界流传著这样一句话:「全国纺织看华南,华南纺织看中大。」中大纺织商圈是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除了核心的中大布疋市场,还包括周边广州国际轻纺城、珠江国际轻纺城、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广州红棉中大门等大小批发市场63个,当中商铺约2.3万间、周边企业近2万家,经营服装面料、辅料等超过10万多种,从业人员逾30万,疫情前每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

2022年11月29日,也就是广州「解封」前夕,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与清远市工信局、商务局共同签订《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合作框架协议书》,推动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加工生产制造业向清远转移。至12月11日,清远市公布「广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园区」已有200多间企业入驻,另有1496间达成入驻意向。

新闻一出,海珠纺织业向清远转移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有猜测是因为一场疫情,让商圈仓储消防隐患、交通梗塞、业态低端等问题突显,令政府决定放弃纺织业。对于搬迁传言,中大内的商户多持不同意态度。卢先生说有听闻「搬去清远」的消息,但自己肯定不会去,「很多客人即日要货,去清远来回花大半天,他们就不会来」。陈小姐亦称:「我自己住在附近,我的客户也在这里,去清远太不方便了。」

商圈拟升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

变「广州前店清远后厂」模式

不过,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纺织产业联合会秘书长梁晓旭后来澄清,要搬的不是商圈,而是康乐、鹭江两条城中村的制衣作坊,政府鼓励它们去清远,是为帮这些曾处于疫情高风险区的企业寻找更合适的发展空间,尽快复工复产;而中大纺织商圈从来没有搬迁计划,「广州市、海珠区两级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将中大纺织商圈打造成中大国际纺织时尚中心,建设中国纺织时尚名城」。按此说法,广州市是有意将纺织业的商贸与生产两部分分离,形成「广州前店,清远后厂」的产业链模式。

其实早在2019年,关于康乐和鹭江两村升级改造、中大纺织商圈搬迁的消息就曾传出,只是当年年底搬迁计划确定取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对本报说,广州市有关部门过去确曾考虑过搬走中大纺织商圈,但当时专家研判,纺织业一走,整个海珠区的产业、餐饮、酒店以及房地产都失去支撑,政府最终才同意不搬。

不过在2021年,康乐、鹭江和邻近的五凤村先后与发展商签署改造协议,商定2025年完成安置房建设,布疋纺织产业将被升级为「集研发、设计、展贸于一体的高端纺织产业区」,同时引入医疗、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集聚区」。而经历了去年10月及11月疫情后,政府推动康鹭两村纺织生产转移到清远的行动似会加快,然而袁奇峰对此并不看好,「海珠区发展空间很多,康鹭不是优先的地点选择。即使村民愿意,可能要价很高。在房地商行业高潮时期大概有得做,但现在这种经济形势,地产商都没钱,最终未必能够推进」。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亦称,商家、村民、村集体、区、市等存在利益冲突:商家利用城中村的低廉租金,在城市中心地带开厂、存货,村民形成庞大的收租食利阶层;村集体和区政府则想靠把村屋升级成轻纺城一类的楼宇来收税。彭澎举例,位于黄埔区的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就因为引入一德路玩具礼品批发产业没有成功,甚至差点毁掉整个产业链。

资料显示,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于2006年营业,政府当初意图是希望通过玩具城的开发来实现对一德路等玩具礼品批发中心的产业转移,但交通、租金成本等原因,商家没意欲迁移,最终玩具城未能形成政府所期望的产业基础和商业气氛,反映了产业转移就算有政府支持,但得不到市场认可,仍是难以成事。

明报记者 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