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搜查官:〈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朱光潜(组图)

发布 : 2023-3-2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图:phototropic@iStockphoto)



(图:hiramtom@iStockphoto)



(图:Peter Vahlersvik@iStockphoto)


【明报专讯】不要多想,请直接回答:眼前有棵参天古松,你首先会想到它有什么形象?因?不同的身分、背景,不同人所想到的答案大抵有别。人们的审美,总是受限于惯有思维。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就此写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文,对「美」引发连番有趣的思考。

■今期搜查目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他于1923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吴淞、上虞、上海等短期执教鞭,获公费赴英留学。在英期间他就读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及艺术史,毕业后继续先后到伦敦大学及巴黎大学进修,再以《悲剧心理学》为题,跟从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布朗达尔(Charles Blondel)进修博士学位。

1933年朱光潜回到中国,曾任教北京大学西语系、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及中央艺术学院,同时又与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等创办《文学杂志》,提倡文艺独立自由。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应聘为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1946年返回北大任教,专门讲授外国文学和美学。1957至1962年间,朱光潜从事外国美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积极讨论美学问题,后来除了讲课,他集中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美和美感、唯心与唯物的分别与关系等。

朱光潜致力于美学研究及教学,??u广、翻译、论著美学的著述极之丰富,达600多万字,开拓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是中国现代美学其中一名重要的开拓及奠基者。其著作包括《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等。

■搜查前导读

「美」到庾x??什么?「美」又从何而来?朱光潜于1932年出版《谈美》,是一本以书信形式写成的美学入门书,向年轻读者说明如何追求真正的「美」。今期跟大家谈谈书中第一篇文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朱光潜先指出不同人对古松面目的理解,定当存有许多重要的异点,因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文中他假设园里有棵古松,再以「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3个不同的角色,阐述他们看到古松时会有哪些迥异的想法:

木商:如佾x??古松砍掉?怎样运它、卖掉它,再把它换成有价值的家具?

植物学家:古松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画家:只管审美,聚精会神的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不受屈挠的气概

三名观者受?各自的心习、性格与情趣影响,古松在他们心中,有不同的返照。客观之物,落入各人心中就会有如此的差异,朱光潜由此想到:「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然则,三者的眼睛,何者最为接近「美」?无庸置疑,当然是画家的眼睛,因为他能抛开实用和分析的视角,用最纯然的态度欣赏古松。

木商呢?他关注的乃是古松的实用价值,未必关乎美。实用的眼光只关顾生活,例如关注生活的人会时常计算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又会为万事万物分类立名,只为追求便利实用。朱光潜认为,人们要明了事物的意义,需先了解其实用之处,而后才会有爱恶之心。木商看古松的态度,大抵如此。

那么植物学家呢?他关注的是古松木研究过程的趣味,同样不一定从美学角度思考。他追求的是理论、客观的探究,不为追求实用,只为探求真理。朱光潜幽默地举例说道:「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这种冷静的科学态度,令植物学家可以抛却情感与意志,有条不紊地于混乱无序的世界理出古松与环境的关系、辨明与之相关的化学因果,与美无关。

■脑袋搜查令

「美」,有用吗?

读毕〈我〉,大家该会发现,不论木商还是植物学家,他们的关注点均非纯粹停留在古松本身。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只关注古松延伸而出的种种概念,他们所看到古松于脑海所想的,皆非纯粹的意象。然而,只有正在绘画的画家,他才是唯一能全神贯注凝视古松的人,古松之于他的心眼最具玩味。这种看待古松的心理活动,挣脱了情志与抽象思考,名之谓「直觉」。「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朱光潜这样解释。或许,只有抱持美感的态度观察万物,方能找到万物的美丽质性。

有趣的是,既然谈美,〈我〉却断然指出「美」是最没有用处的,诸如诗文、图画、音乐等,皆是难以为衣、无以为食的东西。这令笔者想起大家都熟悉的〈逍遥游〉中,庄子与惠子对樗树是否有用的争辩。无人问津、不为匠人所喜的樗树,换个角度去看,却可成为不夭斤斧、供人悠闲休息的天地。的确,「美」不会带来即时的实利,然而我们难以否定,生而为人,每人均有追求「美」的需要;而当我们尝试经历不同的美感经验,满足自身需要,「美」岂不亦有用乎?

诚然,美感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事。无所为而为,不为满足物欲而作茧自缚,只为寻求造化中的物性之美,由是带来心灵的自由。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探索美、展现美的过程,让我们看见冰冷的历史长河之内,人类文明犹且有光。若是没有他们敢于追求纯粹的勇气,我们又怎能看见物质领域以外,人类于精神领域另一种天性使然的需要呢?

审美的生活态度,看似虚空,却举足轻重,恰若空气。由是,迈向理想的社会,没有美,何以美?

■想一想

1. 有哪些事物于你而言是「美」的?你认为要构成「美」,必要包含什么元素?

2. 「追求美」是否生活中必须有的态度?为什么?

3. 追求实用、钻研事物本质,是否必然与「美」偏离?

陈嘉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学教师。

顾问老师:陈嘉豪

图:phototropic@iStockphoto、hiramtom@iStockphoto、Peter Vahlersvik@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6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