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论」存三大误读

发布 : 2024-4-2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期,对中国内地「产能过剩」的论调持续发酵。该论调称,内地的「过剩产能」正利用政府补贴低价倾销海外,影响他国经济,目标指向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首的新能源产业。

事实上,中国内地在新能源方面的先发优势非朝夕之功,更得益于早期规划和长期投入,完整的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积累及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才是其真正竞争力所在。「过剩论」实为对产业发展逻辑的曲解,不过是为借此行贸易保护造势。

在产能过剩讨论中,美欧常将其定义为超出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说法无疑违背常识,若超出一国所需即为过剩产能,则国家间贸易基础将不复存在。客观从市场角度出发,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即便产能过剩也有市场机制参与,可靠价值规律调节。就供求关系而言,内地出口增长亦是由全球需求推动。

除出口外,内地城镇及乡村市场仍存增量空间,亦可在较长周期内为新能源产业提供需求支持。结合内地新能源产业实际状况,企业大多紧贴市场需求,在产前就精准规划并管理产能,鲜少出现形成库存、销售积压导致产能过剩类似情况。行内人士分析,在电车领域,内地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国际公认正常水平,汽车经销商库存并不高。

内地新能源产业补贴「退坡」

另有言论称,内地依靠官方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形成产业优势,致使「廉价」新能源产品涌入全球市场。这里似乎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做法,包括美欧在内的多国都有,甚至项目更多、力度更大。仔细观察还可发现,近年来内地新能源产业补贴已呈「退坡」之势,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已经加速。

因此,把出口商品具有的价格优势,简单认定为倾销,是极其无逻辑的论断。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由于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成本和规模优势。研究内地汽车市场可知,其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在优胜劣汰中得以培育高效的产业生态。更遑论,内地新能源汽车海外售价普遍高于国内。

中国内地对国际新能源市场开展公平竞争亦持欢迎姿态,已全面取消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对发达经济体而言,问题关键在于进入以后,能否有优势抢到市场。

全球产能不足而非过剩

与所谓「产能过剩」论调相反的一个不争事实是,当前新能源产业优质产能并非过剩,而是不足。据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为2022年的4.5倍,即当前全球产能还无法满足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因能源转型进程较慢对新能源产品需求更持续增长。

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愿景,实现零碳目标排放目标,势必需要更多新能源产能作为保证。低碳转型过程中,新能源领域蕴藏的海量市场需求,也将是各国共同发展机遇。部分国家应当意识到,限制物美价优的新能源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只会造成多输局面。这不止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会拖累全球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