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势成会晤焦点 清华专家:议题本质产业竞争

发布 : 2024-5-0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前,欧洲多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话题高度关注,料将成为中欧领导人会晤其中一个焦点。

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质疑之一,是认为其优势建立在补贴基础上。2023年10月,欧盟发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今年3月进一步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为期9个月的进口登记。

扶持新能源产业政策「世界通行做法」

对此,受访学者表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大环境下,欧美诸国对新能源产业均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对中国的指摘没有道理。

4月29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见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时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既没有欧洲企业主动申请,也未得到业界支持,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美欧等发达国家在晶片、电动汽车、农业等领域均存在大量补贴。如美国《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安排75亿美元资金支持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对最终在北美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每辆最多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指出,《通胀削减法案》明确禁止受补贴企业使用中国成分,要求优先使用美国成分,这种进口替代补贴属于世贸组织的禁止补贴。

从全球及未来需求看,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并不存在过剩产能。

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5倍多。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认为,所谓「产能过剩」议题的本质是产业竞争问题。他说,历史上欧洲汽车产业发达,但中国从未指摘过欧洲汽车「产能过剩」。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在电动汽车、光伏等新朝阳产业领域,相较欧洲而言中方现在有著颇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不存在欧美指摘的通过扭曲市场等行为导致的「产能过剩」。追根究柢,欧洲真正的焦虑在于,如新能源车产业原本是其支柱产业,无法轻易放弃,更关乎其当地就业,处理不好将影响社会稳定。

王文涛称,欧盟不应一手高举绿色转型的大旗,一手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

称中欧应从应对气候变化高度出发

对于「产能过剩」议题,除了王文涛,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中国驻欧盟使团经济商务处公使彭刚等多部门机构负责人均予以驳斥。卢沙野日前受访时称,欧洲人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李治表示,欧洲一向非常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是绿色清洁能源的倡导者,新能源产品是符合欧洲发展理念的。因此,中欧间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欧洲应改变对抗思维。同时,中欧双方应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出发,做长远打算,更多强调合作,而非恶性竞争。

丁纯亦认为,中欧间产生经济摩擦并不可怕,双方应实事求是,关注对方关切,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特约记者 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