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垦之城石河子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第八师一五二团垦荒连队的驻地,游客在?「军垦第一连」体验当年的人力犁地(图),还有打铁、磨豆腐等「军垦日常劳作」体验。(明报记者摄)

当年,男女兵分别住在多人一间的「地窝子」宿舍,若有新人结婚,要轮流使用「公共洞房」。(明报记者摄)

「军垦第一连」驻地如今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当日有党政机关带领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明报记者摄)
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石河子,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规划、军人建设的城市,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兵团)第一大城市。这里不太像西北戈壁,城市布局横平竖直,路面宽阔齐整,林荫遍布,广场上种满郁金香。许多初抵当地的游客形容它像「小北京」,或称「新疆的上海」。明报记者
诗人艾青1960年受中共开国上将王震之邀,来到石河子,一住16年。他创作《年轻的城》描绘石河子建设初期的蓬勃景象,称它「年轻、漂亮」,「面对著千里戈壁/两眼闪耀著希望」。这首诗在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许多热血青年受其影响,怀抱美好理想赴疆。
由于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在艾青等人推动下,石河子形成了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由此被誉为「诗歌之城」。值得一提的是,石河子大学还是新疆仅有两所「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大学)之一。
「军垦第一连」成体验教育基地
兵团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见另稿),截至2022年总人口360.51万,管辖面积7.06万平方公里?。石河子是一座军垦戈壁新城,当年收到转业命令后,官兵在自然条件恶劣、缺少大型机械的情况下,靠喝盐硷水、睡「地窝子」(矮土墙围住土坑搭建房,草泥盖顶),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苇湖、开垦荒地。
位于石河子市北三路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逾2.7万件军垦时期官方文件、书信、旧照片、生产生活用品,「镇馆之宝」是一件棉、皮毛质,被缝满近300块补丁的短皮军大衣,已难辨原本布料,原主是上世纪50年代农八师一二二团王德明,他1949年跟随王震入疆。大衣已列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作为兵团建设之初节衣缩食的最佳例证。
从石河子市中心往南15公里的「军垦第一连」,是上世纪50年代第八师一五二团垦荒连队的驻地,因保存尚完整,2022年被修缮为军垦体验和教育基地。这里保存著当年垦荒时的地窝子、伙房、蓄水撅寀,还有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工具和生活用品。驻地有食堂大锅饭、教室,还有犁地、打铁、磨豆腐等「军垦日常劳作」体验。「兵三代」成了讲解人,示范当年的烧炭打铁技艺。
徵女兵解男性婚姻问题 结婚轮流用洞房
军垦最初只有男兵,在王震与中央动员下,很快便从全国各地徵召一批女兵入疆,以解决军队男性婚姻问题。1950年与1952年,就有「八千湘女上天山」一说。当时,男女兵分别住在多人一间的黄土宿舍,若有新人结婚,要轮流使用「公共洞房」。
同样是黄土砌墙、茅草铺床的「公共洞房」,与其他「地窝子」宿舍实在无大差别,唯独黄土墙上褪色的「囍」字,给简陋的环境稍微增添一丝喜庆氛围。在场港人看过打趣说「比茤虷n一点,宽敞」,另一人马上反驳:「起码茤虷扣N气和洗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