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治沙二代经营「沙漠太空舱」 盼治愈旅客心灵(组图)
发布 : 2025-8-1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座座银白色的太空舱,整齐排列在内蒙古的银肯塔拉沙漠上,让人感觉来到外星基地。(官方供图)

每座太空舱内设两个房间,配备智能声控的灯光、冷气、窗帘,透过落地玻璃能欣赏沙漠风光。(沈燕媚摄)

曾在香港留学的银肯塔拉景区总经理李方表示,希望在沙漠营造舒适休闲、被人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沈燕媚摄)
沙漠予人印象荒凉乾旱,难以与惬意舒适搭上关系。内蒙女子李方数年前从香港留学后,回到父亲治理多年的库布其沙漠,打造「沙漠太空舱」,每年吸引大批韩国游客来度假。李方希望,在沙漠营造一种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可以像草原、大海一样治愈心灵」。她正计划建立文化产品,展现鄂尔多斯世代对治沙的坚守。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较严重的地区。现在,银肯塔拉沙漠的黄土之上,坐落一个个银白色的「太空舱」,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壮阔风光,与沙同乐。
「鄂尔多斯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我希望为这里一直在与沙漠做抗争的父辈和家乡人,做更多的事情。」31岁的李方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人,从小见证父亲扛铁锹种树,为防沙治沙而抗争。2019年,父亲经营的银肯塔拉沙漠旅游区遭遇危机,刚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回来的她,决心要利用所学知识,帮父亲渡过难关。
智能住宿观景游玩 沙漠可时尚舒适
2023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李方接待一名韩国旅行团的负责人。对方希望开发当地的旅游产品,而她也希望增加夜游项目。两人仅谈了两小时便一拍即合,确定了打造沙漠太空舱营地的计划。
这批太空舱去年7月正式投入营运。每个舱设有两个房间,可容纳4人。舱内配备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声控灯光、空调、窗帘等。同时有观景阳台,住客甚至能坐在上面与骆驼互动。除了住宿,亦有附加游玩项目,例如滑沙、篝火晚会等。
李方表示,她希望经营一种生活方式,在沙漠可以非常时尚、舒适,「被很多人所喜欢的一种休闲、野奢的生活方式。我的理想就是让大家来到沙漠,然后『哇!好辽阔』,然后心都辽阔了」。
投资3000万 首年接待逾万韩旅客
在第一年,景区便接待了逾万韩国客人,今年可望增加到1.6万人,8月的订单也已订满,「(8月)其中23天都是接待韩国客人,其馀的天数接待国内的散客和团客。」她说,这80座太空舱,加上水电管网等建设成本,总共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年盈利在800万至1200万之间,预计3年可回本。
在沙漠经营还有一大难题,由于气候原因,一年只有夏季能接待游客,意味著经营用工不稳的问题,而且当地本来就人才不足。为了留住员工,公司一线职位的薪金比城市要高出50%左右,全部缴足社保,每年亦为员工加薪,管理层每年加薪1000至1500元。
在港留学稳基础 「没有一天白读」
李方在香港留学的一年,进修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她称,当日在父亲公司遭遇危机出外读书,曾受身边人质疑。但回首在香港这段经历,「没有一天的书是白读的」。香港给了她全面的世界观,对世界、各地市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促成了韩国团队入驻景区。「没有这些认识的话,不会跟客户有很好的认知同频,这个是我们达成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尽管李方当日回到家乡,是为了帮助父亲的企业渡过难关。现在她在这片黄土,找到了自己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事情。「很多人认为鄂尔多斯是「羊煤土气」(羊绒、煤炭、高岭土、天然气),矿产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它的全部。鄂尔多斯人最硬核的精神是生态精神,是对治沙、防沙的坚守,是很多代人的坚持和心血。」她说。
自小在达拉特旗长大的李方,如今希望能将这种精神展现出去。在景区建设上,她一直坚持「生态先行」,例如使用的「太空舱」从广东厂家生产,整装运来内蒙古,不使用混凝土的建筑材料,拆除后土地可复原。但亦因此,在维护上需要多花人力,「一到风季,沙漠里风沙一起,沙子跑到墙上去,需要用机械、用人力去铲走」。未来,她希望开创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做到「旅游+生态+文化」相结合。目前正在筹备一场草原演艺,盼能打破马术、蒙古舞等固化符号,呈现鄂尔多斯人千百年来的治沙故事。
明报记者 沈燕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