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璘科技付运首部纳米压印机 似较28纳米国产光刻机顺利

发布 : 2025-8-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内地企业璞璘科技(杭州)有限公司(PRINANO)日前宣布,公司自主设计研发首部PL-SR系列喷墨步进式纳米压印机,已在8月1日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内地的特色工艺客户。这是内地首部半导体级纳米压印机交付客户。这次设备交付是该公司在业务拓展和市场渗透方面的里程碑,标志著该公司在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亦是向纳米压印技术发明30周年致敬。

称「初步实现20纳米以下制程」

这个消息可说是重磅兼震撼,尤其是相对于上海微电子(SMEE)的28纳米制程国产光刻机「吹风」超过5年,仍然好像雾里看花,至今也未透露有没有通过验收和交付,与璞璘科技的新闻稿用字的「实牙实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不过,璞璘科技也未有透露很多重要数据,只是表示PL-SR系列喷墨步进式纳米压印机,配备了自主研发的模板面型控制系统、纳米压印胶喷墨演算法系统、喷墨列印材料匹配,并搭配了自主开发的软件控制系统,攻克了纳米压印胶的残馀层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可以对应线宽在10纳米以下的纳米压印工艺。此外,PL-SR重复步进压印系统还可以满足模板拼接的需求,最小可以实现「20毫米 x 20毫米」的压印模板的均匀拼接,最终可以实现300毫米(12寸)晶圆级大面积的模板。目前,该款设备已初步完成记忆晶片的验证。

不过,璞璘科技网页上设备简介显示,PL-SR是至今唯一在国内已经初步实现20纳米以下制程的高端晶片纳米压印工艺研发设备。这与新闻稿所说的可以对应线宽在10纳米以下,看来有些矛盾,不知是否未有更新资料。

周郁等发明相关技术 非佳能首创

纳米压印(Nanoimprint Lithography, NIL)技术,可以应用于半导体制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微影」(电路图转移)(Lithography)工序,被认为有潜力和现时最精密和主流的极紫外(EUV)光刻技术竞争。日本佳能集团(Canon)近几年在这方面大举投资,并在2023年10月13日宣布,推出已研发和测试多时的纳米压印技术半导体制造设备FPA-1200NZ2C,更加惹人关注。但原来,纳米压印技术并非由佳能发明,而是由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瑟夫·埃尔金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周郁(Stephen Y. Chou)在1995年发明。璞璘科技的共同创办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葛海雄博士,早年在美国留学时,曾是周郁的学生,当时已参与纳米压印技术的早期研究。

到2003年,纳米压印作为一项微纳加工技术,被纳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2009年,从事纳米压印基础技术研发的美国公司Molecular Imprints(MII)曾经规划将这种技术应用来制造32纳米制程的逻辑晶片,但进展不及预期。据说是因为生产速度慢兼良率低,资金问题也成为掣肘。2014年,佳能收购了MII。但早在2004年,佳能已开始秘密研发纳米压印技术,只是一直秘而不宣。直至2014年收购MII,将它更名为Canon Nanotechnologies之后,才比较高调谈及纳米压印技术。之后,佳能曾经找来日本主要的记忆体生产商东芝(在2019年改名为铠侠Kioxia)合作,共同开发纳米压印技术。有说SK海力士在2023年已从佳能购买了纳米压印设备,正在进行生产3D NAND型快闪记忆体的测试。另外,三星电子亦有开发包括纳米压印技术在内的3至4种光刻机替代方案。

较适合制造记忆晶片

简单来说,喷墨式纳米压印技术是先将压印胶以极小的水滴般喷在晶圆表面,再将刻有晶片电路的掩膜(印章)压在压印胶上,来实现图形转移。然后,再通过加热或照射紫外光,令印上晶片电路图形的压印胶固化。纳米压印工序只是用来取代光刻工序,之后的蚀刻、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等标准晶片制造工艺是完全相容,所以能够接入现有产业,不用完全推翻重来。不过,纳米压印技术的缺点是接触式技术,那些掩膜不够耐用。而且,在掩膜和压印胶脱离的过程中,压印胶可能会有残留,又或会沾上些少微尘。因此,纳米压印技术比较适合于生产每层电路图相近,以及容错较高的NAND型快闪记忆体,或DRAM记忆体也可以。由于处理器等逻辑晶片的电路图每层都有分别,故短期内难以使用纳米压印技术来生产。

对于璞璘科技向客户交付首部PL-SR系列喷墨步进式纳米压印机,笔者的感觉是审慎乐观。但亦要明白,它向客户交付纳米压印机,不等于客户即时用来生产晶片,可能需要相当时间的测试和试产。笔者认为,若在未来一年内,内地的记忆体生产商能够以该款纳米压印机生产出14纳米制程或以下的NAND型快闪记忆体或DRAM记忆体,已算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