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打破传统模式,首次引进「湿球黑球温度仪」(图左),可更精准观测现场体感温度;而今届成都世运会在两年前主办的大学生运动会的基础上,全新增加26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图中及右),全市以855个站点构成地面气象观测网,并配合国家级人工智能模型辅助,以精准研判各赛区天气。(许楚雅摄)
第12届世界运动会本月7至17日于四川成都举行,当中开、闭幕礼及多个项目于室外举行,直接受天气状况影响。本报专访世运会气象台下沉闭幕式现场气象专员、成都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高楷祥,揭开赛会工作组创新保障气象服务的神秘面纱。他透露工作主要分预报、观测两方面,并首次在国际大赛应用国家级人工智能模型,精准研判赛区天气,助相关项目在合适的时间顺利举行。
今届世运会破天荒于户外举行开、闭幕礼,加上15个竞赛场馆的18个竞赛大项均于户外举行,其中港队铜牌得主郑俊轩参加的滑水项目更于公园湖泊进行,对天气状况稳定性甚具考验。
据高楷祥介绍,此次世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主要分预报、观测两方面,并运用不少创新技术设备作为支撑,「我们在预报服务方面,依托『蓉城·灵犀』人工智能短临预报模型,实现精细化雷达组合反射率外推预报,比赛期间成功研判成都东部新区七中校区在降雨1小时后趋于结束,世运会气象台及时提醒比赛项目延后1小时举行,精准服务棍网球比赛项目」。他表示,今次有3项国家级人工智能模型「风雷」、「风清」、「风顺」,属首次在国际大赛中应用,「融入到世运会赛区0至60天无缝网格预报中,做到『气象短临——短中期——气候预测』全流程保障」。
「黑球温度」监测体感温度
适时物理降温迎「更凉爽夏天」
高楷祥表示,今届世运多个场馆设有「湿球黑球温度仪」专业特种观测,比传统百叶箱更精准测出体感温度。户外开幕礼上亦对座椅投入科技运用,「模仿现场座椅材料,接入温度传感器,若检测到温度超越人体可接受范围,便会洒水降温」。他指出,全市以855个站点构成地面气象观测网,配合天气雷达等,实现对各类灾害性天气实时可测。
成都世运会下周日闭幕,高楷祥透露相关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最后一台雷射射风雷达这两天安装完毕,监测装置和气象应急指挥车也会陆续进场,下一步主要做好天气短临监测」。
笔者从开幕至赛事中期的采访中,收集运动员、义工、传媒等对天气的不同感受。有当地的士司机透露,成都因世运迎来「更凉爽夏天」,「开幕礼前每天都是摄氏30多、近40度,现在最低居然能有20几度」。数据显示,成都市气象台早前连续10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至开幕礼前夕解除。
今届空手道女子个人形金牌得主港将刘慕裳,曾在开赛初期称天气炎热需时适应;亦有传媒因高温感不适。成都市多区周日上午遇暴雨,但据滑水港队郑俊轩反映,他所在赛区仅是微雨,且气温因此下降,反而有利发挥。本报就此请教高楷祥,他表示工作组在多维度配合,以保障各方人士参与体验更佳,「辅以物理降温方式,例如道路洒水车等」。
今次世运参与规模为历来之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国家级业务单位的15名专家早前已进驻成都世运会气象台;四川省气象局则担任统筹角色,让省市两级业务人员协同作战,为世运的气象服务提供更全面稳定保障。
明报记者 许楚雅 成都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