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柳宗元「打笋工」之迷思与真相——从学生误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谈起(组图)
发布 : 2025-9-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制图)

(明报制图)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上学年中五级讲授的最后一篇指定文言经典篇章,是唐代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细读过后,学生纷纷提出了他们的「惊人」发现——柳宗元打?一份「笋工」,简直是人生大赢家。
【柳宗元生平】(图表)
■古今对话:潮兴「躺平」 贬谪实现「理想生活」
远离朝廷就是远离是非,柳宗元被贬永州虽然偏远,但正好远离长安的政治斗争,不止清闲,工作压力也随之减少,简直就是个桃花源!司马之职工作轻松,不用处理繁重公务,每天「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根本是带薪旅游,夫复佾x???有仆人随行伺候,闲暇时还能专心写作,放诸现在就是配有私人助理的优渥高级公务员待遇,简直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呢!
这些另类诠释除了让人啼笑皆非,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理想生活」的想像,更展现了古今价值观的微妙碰撞。
这些误读的产生,实则深具时代意义。首先,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躺平文化」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柳宗元的贬谪生涯自然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次,这一代年轻人都习惯了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学生未有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往往只被简化成几个关键词,于是,永州司马成了「铁饭碗」,山水游记变成「打卡攻略」,文学创作则被视为「个人品牌经营」和让自己留名青史的手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物质相对丰裕的环境中长大的Alpha世代,是很难真正体会「僇人」二字背后的生存焦虑与政治寒意。这一代人年轻人对「成功」的定义已然转变,他们所追求的不再局限于仕途显达,反而更加重视生活品质与自我实现。这些因素交织之下,使得千年以前士大夫的贬谪生涯,成了当代青年眼中令人欣羡的「另类成功」。
■重探文本:自嘲「僇人」 贬永州陷低谷
然而,当我们拂去时空的迷雾,真正走进柳宗元的文学世界,会发现〈始得西山宴游记〉字里行间流淌的,绝非悠然自得的闲情,而尽是无声的呐喊。〈始得西山宴游记〉乃《永州八记》首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其时柳宗元仕途失意,疾病缠身,住所遭焚,至亲又相继去世,可谓?x??人生的低谷。永州犹如其精神炼狱,那首藏?「千万孤独」的〈江雪〉中,那位「独钓寒江」的老翁正是他的写照——年仅三十馀,却已饱经风霜,形同老朽。于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开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的自陈,绝非谦辞,而是被贬罪人的自我定位,已然为全文定下沉重的基调。那个「僇」字如千斤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此,永州山水再美,在自称有罪与「恒惴栗」的作者眼中也不过是「囚居」之地的点缀。所谓的「仆人」,其实多是跟随他流放的家仆,同样承受?贬谪之苦。那些被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实则是一个政治失意的士大夫试图在行走中麻痹痛苦的挣扎。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其登西山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悟。表面上是对西山巍峨的礼赞,实则暗含作者对自身处境的隐喻。柳宗元何尝不是那座「特立」的孤峰?在政治风暴中依然屹立不倒,却也因此与世俗价值格格不入。这种既孤高又孤寂的心境,与当代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徘徊,竟有几分神似。不同的是,柳宗元将这份孤独淬炼成传世文章;而今天的年轻一代,又该如何安放这份时代与生活给予的迷茫?
从儒释道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很多学生都会疑问:为何到了现代,我们还要学习古文?古典文学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它能跨越时空,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各自需要的精神资源。儒、释、道思想影响了历代文人,使他们?x??人生不同境遇时,都能从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柳宗元亦如是。柳宗元的人生本似锦绣铺就,惟后因「永贞革新」失败受牵连而被贬永州。
儒:被贬十年,即便身处绝境,柳宗元从未背弃儒家济世理想,「不与培塿为类」足以彰显其儒者「穷则独善其身」的风骨;
释:失意之际,亦潜心探讨佛家思想,佛家的「无常观」或许让他于生死离乱中寻得精神支点;
道:从钻研老庄经典中获得「上与造物者游」的精神寄托,因而宠辱皆忘,达至「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超脱境界。
被贬永州期间,不仅创作出《永州八记》等不朽名篇,更完成《封建论》等政论著作,实现了从政治人物到文学巨匠的华丽转身。柳宗元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不在于他是否过得逍遥自在,而在于他示范了一种在绝境中开拓生命可能性的智慧。
■从考评看〈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现代启示
近年文凭试中文科卷一甲部的高分题目,愈发注重考核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再停留于单纯的文本理解,而是要求考生将古典智慧与当代社会议题连结,展现批判性思考与应用能力。例如:
*2024DSE Q5
韩愈批评「小学而大遗」,对你的学习有何启发?请举一例说明。(3分)
*2022DSE Q5(ii)
当下社会太重视利益以致引发不少问题,孟子提倡保育「本心」,重视人的「价值」,对现世有佾x??示?试列举与教育现象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4分)
同学们对柳宗元「笋工」的解读,其实已展现了宝贵的反思能力——这种将古典「司马闲职」对比现代「躺平哲学」的视角,正是批判思维的起点,如此联想值得肯定。然而,考评局的高阶题目更期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柳宗元面对的「贬谪」本质是什么?他的「山水之乐」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的精神突围?若以西山比喻人生困境,我们能否像他一样,在限制中找到精神升华的可能?
这类题目的设计,实则暗藏考评局的深远用心——它不要求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同学超越表层解读,探问古典文本的当代意义,以古鉴今,从经典中汲取应对现实困境的智慧。人生难以一帆风顺,当你领略到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孤高,当你同样身处「永州」之时,亦能如柳宗元登临西山般,在压力中保持心灵的高度,便会明白:文言经典教学的终极价值,是让我们在分数之外,找到安身立命的诗意与勇气。
●题目示范
问:柳宗元游西山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种感悟对于现代汲汲营营于工作的人有什么启发?试举一生活例子说明。(4分)
答:(表)
问: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文中流露的情怀,体现了「消极」的人生观,你同意吗?试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表)
■文:陈焯炘 - 中学中文科主任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