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奇心、关心社会和忠于事实,仍是人工智能时代做新闻的重要法则。图左起:浸大新闻系四年级学生黄佳颖(Hazel)、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应届毕业生洪一铭(Krystal)、中大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学者苏钥机和浸大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文。

Hazel

浸大和中大的师生分享大学新闻教育的实践和前景时,也强调求真精神的重要。

Krystal

【明报专讯】社交媒体发达,「人人可以是记者」,加上生成式人工智能(AI)发展势头一时无两,不禁叫人思考记者的价值。香港新闻博览馆月前举行「大学新闻教育的实践与前景」讲座,邀得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师生分享新闻系的前景和出路,四人均强调新闻系重实践,专业新闻的价值在今天尤其重要。
■浸大:与AI「较量」深度角度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资讯繁多,往往真假难分,专业新闻『把关人』角色比以往更重要。因此,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闻课程仍有存在价值。」浸大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文说。
设AI辅助新闻报道课
今日做记者满是挑战,例如政治两极、人工智能盛行,全球不少大型新闻机构在新闻采集、制作和分发上已运用AI,但李文说,「AI无人性」,而正正是「人性」,让专业新闻有价值。他说,AI无?x??握「第一手新闻资讯」,生成式AI平台的演算法逻辑亦缺乏事实查核和寻找真相的能力;「新闻教育更要注重培育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素养,发挥人的独有特性」,未来新闻工作者要与AI「较量」的是新闻深度和角度,深耕内容。
这不是说要摒弃AI,反而要紧贴科技和业界发展需求,浸大2024年??u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新闻报道课(Generative AI- Assisted Reporting),让学生探索在新闻编辑上运用AI,也学习新闻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时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院校的课程结构也与时并进,浸大的新闻与数码媒体主修,可选新闻专修或数据与媒体传播专修。
李文补充,新闻本身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还须提升批判思考、沟通等能力。他说,不论科技带来什么改变,专业新闻教育「求真」的核心不变,正如浸大传理学院院训:「唯真为善」。「跑新闻」不能纸上谈兵,浸大传理学院?重实务操作,不同专修的大三及大四学生,每周都需要上实习课,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学生刊物《新报人》和The Young Reporter(TYR),享有编采自主,自行决定新闻题材,报道在不同平台和社交媒体发表,更不时获其他新闻媒体转载。
浸大鼓励学生参加本地和外地的新闻奖,以及提供大量海外交流、采访学习的机会,如2024年的台湾大选和美国大选、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2025年韩国总统大选更成为唯一香港学生采访团队。暑期则到传媒机构实习,不少学生由此开展记者生涯,李文笑说有「一条龙职业发展路径」。
◆学生回应:采访世博随机应变
刚于9月升读四年级的Hazel(图)在讲座前不久,才完成8天的日本采访学习团,直击大阪世博会,须自行蒐集资料,专题、即时新闻、影相写稿「一脚踢」。在异国语言不通,便努力找内地人、香港人受访,尽显记者随机应变的本色,「遇到难题立即call指导老师求助」。
Hazel于二年级暑假曾到北京China Daily的专题版面(Feature)实习,专修中文新闻的她写英文报道也无难度,她笑说正因为英文、财经、广播、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等都要修读,把她培训成「全能、虽非精通的记者」。她说,北京工作和文化背景不同,要独自采访、拍片剪片,与当地导师(Mentor)和同事相处及沟通,硬知识、软技巧都用上,也学到很多,「看见自己写的文章出版,很有满足感」。
■中大:新闻注重「勾x??解决」
中大的新闻与传播学同样注重「勾x??解决」,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学者苏钥机说,中大采问题导向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鼓励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工作和生活上亦可用应用所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视实践,设有四大实习,分别是:
(1) 中文新闻刊物《大学线》(U-Beat Magazine)
(2)英文新闻杂志 Varsity
(3)广告与公关小组「点子创作」(Pinpoint)
(4)创意与新媒体小组「创意媒体实验室」(Creative Media Laboratory)
中大新闻与传播学课程应届毕业生Krystal表示,所有学生需于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参加考试,以选择心仪的实习小组。
◆学生回应:发掘问题 记录社会
Krystal(图)主修中文新闻,参与《大学线》两年,做过记者,也担任过编辑。Krystal说:「我是一个好奇、多问题,常问『点解』的人。」中大新传的学习和训练,让她学会做一个「说故事的人」。《大学线》选题自由,除了文字,也要制作影片专题等。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孤岛求学〉,事缘补习学生抱怨「上学好辛苦」,原来学生住观塘安达臣道公屋,「每朝上学排队等?要半小时」,引发她和团队探讨近年新落成公共屋?的学校、交通等配套规划问题,一大早就去现场考察做访问,她笑言「要和学生斗早起」。由发掘问题到记录社会当下,「做出来的满足感,可能那一刻的回响不够大,但我觉得已经足够,因为我记录了当时(公屋配套设施)规划上的一个问题」。
Krystal期望能记录社会,开心「可以跟社会说发生了什么事」,也欣喜身边有一班「心中都有一团火」的同学,在「趾x??闻」时互相鼓励。她笑道,读「张佬」(Journalism)的同学比较灵活变通,肯踏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对记者来说,讲求快但时间却有限,经常为找不到受访者而焦头烂额,例如做小学缩班专题时遇上打风,发电邮约学校做访问但没有回覆,「那我们就亲身落场,去小学博览『捞』个案」。又因为常接触不同背景的人,同学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均不俗。
在学校获得坚实训练,中大新传学生三年级需要到校外机构实习 。Krystal到网媒实习后,如今在一家网媒担任全职记者,她也曾在香港电台和有线电视兼职。
◆什么人适合读新闻、做媒体?
* 有好奇心,渴望了解身边及世界发生的事
* 有社会触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 性格外向,喜欢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交流
* 愿意接受挑战,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 积极面对变化,而且适应变化的能力强
■『大学新闻学相关课程(部分)』:(表)
文?古晨燕
图?锺林枝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