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近年新增用地指标持续向西部倾斜。图为西南重镇重庆市高楼林立。《决定》也提到,要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法新社)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日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专辟一章阐述「城乡融合发展」,北京城镇化专家指出,当中提到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要「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改变了近年的区域发展思路;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接下来将获得更多建设用地指标。
《决定》有关城乡发展的「优化土地管理」部分备乖碢注,当中提及,健全与「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前主任赵坚对本报表示,这次《决定》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出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这种具体说法,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
用地指标调控社会经济发展
赵坚说,以往国家为了鼓励西部地区发展,在土地管理上有一种政策,就是给西部土地指标更多,「他(落后地区)土地指标更多了以后,他就搞了很多开发区,盖了很多房子,结果那些开发区都是空置的,房子也没人去住」。赵坚认为,当前一些地方超前建设后出问题,和土地管理政策有关系;在东部地区十分宝贵的建设用地指标,在西部落后地区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所以这次提出要优化土地管理」。
中国的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管理,既为了合理利用,也要保护耕地。譬如农业用地转变工业用地,必须有国家的建设指标。而国家编制土地中长期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分配用地指标,重点是调控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刘国中:人多地少 土地利用效率需提高
《人民日报》8月1日刊登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的三中全会精神文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调土地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决定》提出,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赵坚称,虽然具体怎么实施暂时不清楚,但是《决定》这个思路很明确,就是优势地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北京、上海、深圳本来没有土地指标,「他现在如果是优化土地管理,就给你建设用地的指标,你就可以搞建设」。他说,也就是国家意识到,以往很多指标给了那些没有发展、没有优势的地方,未能发挥作用。
新增用地指标与人口增长挂钩
过去几十年,土地资源一直是地方发展的头等大事。虽然中国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但国家为了「均衡发展」,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却长期控制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用地、增加中小城市用地。包括以往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一直向西部地区倾斜。
这次《决定》明确,「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赵坚认为,这实际上是过去区域发展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都市圈人口规模大、建设用地却少),可能意识到要有些改变。「就是说,你有发展的空间的地方,有发展机会的可能性的地方,我不能够用土地来限制你。」而以前要平衡区域发展落差,以为给了土地就能发展,产业就可以在那建,「但是你那儿(西部)吸引不了人。」
推三大优势区域发挥动力源作用
近年经济增长放缓,中央多次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决定》在区域发展方面也明确指出,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赵坚称,中国的大都市圈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发展服务业、发展高科技,主要是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
大湾区香港「被边缘」 大环境差 粤需顾及自己发展
至于《决定》要求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赵坚指「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是新提出的,现在政策是「对口支援」,新机制值得期待。
外界有意见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变成广东内部几个大城市「内循环」起来,香港有点被边缘化的迹象。赵坚表示,目前国际的大环境不好,国内经济状况不太好,特别是粤港澳地区原来都是外向型经济,整个的外部环境不好的话,广东自己当然会受影响,需要顾及自己发展。而香港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人才流失,二来是政治环境的问题,不能吸引外资。
赵坚认为,国家有意愿发展好大湾区,让香港更好融入,因此《决定》也提到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明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