谂谂佢:有理有据,方是破立之道——继续以「大学何用」示范提出有用论据(组图)

发布 : 2025-3-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上期借分析有关母子讨论「要否读大学」的对话,示范如何以数据作为反驳的论据。今期笔者延续「大学何用」的话题,示范如何以文章提出反驳论点

高等教育普及,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升学途径亦变得多样;即使步入职场,亦能继续修读各种课程。比对20年前,现在出现所谓「学历贬值」或「学历通胀」现象,加上自习课程及人工智能的冲击,「大学」似乎不再是学习技能(甚或专业技能)的唯一选择。有人认为,大学未能帮助学生在科技洪流下生存,「毕业等于失业」。笔者试从正反两面,分析「大学何用」。

读U先有用——专业资格与思维训练

从最功利的角度来看,大学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专业资格」。举如医生、律师、会计师、注册护士、工程师、建筑师等,简单而言,「专业资格」多数获政府或监管机构认可及颁授,意指修读相关课程的学生,须有牌照方可执业。大学学位是不少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如根据《医生注册条例》,要取得医生资格必先取得医学学位,并通过一系列考核;在港当注册建筑师,必须具备硕士学历。究其原因,这些「专业学位」紧贴行业需要,行业本身会参与制定及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毕业生达到行业要求,应付职场需要。

中学的课程即使触及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惟仍未摆脱指定课时、教科书,以及统一考核的规范。大学本身是孕育知识的场所,不同领域均有独特的思考进路,如商业管理训练学生透过分析、协调及重整资源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商业效益;近代心理学教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并分析人类或其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机制;艺术学科则引导学生探问美的本质,并以各种艺术手法与媒介表达情思。如能抾x??4年时间探讨学问,所锻炼到的思维将终身受益。

笔者大学修读「分析哲学」与「中文」,两科绝非「搵食科」,如我在「分析哲学」学习如佾x??命题定义与分拆成「点」,再分析「点」与「点」的关系,及后综合成观点。技能看似空废,若懂得转化,其实可将所学「化为己用」,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或工作之上。笔者把在分析哲学习得的思考方法,应用至中文辩论及教学之中;亦在课馀时间创业,营运思维口才训练班,为日后的事业发展铺路。大学的知识传授、专门的思维训练、书籍资源、实验用器材和自由的土壤,均难在中学或职场中找到。

唔读U一样掂——先做后学的职场培训

大学以外,职场上仍有无限可能。本港资助大学学士学费4年共约20万,假若不读大学,给予一个中学毕业生4年时间与等值的启动资金,又可创造什么可能?自学?创业?先工作,再进修?

上期提及,学历与收入有明显关系,无可否认,不少企业仍重视学历,学历亦某程度反映求职者的学习能力。然而,撇开「沙纸」本身,我们更应修炼「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院会先教授学理,及后再让学生实践所学;部分学科更被诟病过于?重理论,与真实职场脱节。而职场训练则是「先实践,后归纳」,解决种种难题后,同样能归纳出有用的学问,所谓「人老精」,所指便是能活用经验解决难题。

不论读大学与否,「价值」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残酷命题:你的技能、服务及产品能提供什么价值?知识与学习工具在AI世代唾手可得,相较「大学何用」,更应探问「学有何用」?如佾x??知识与技能转用,并整合成「价值」,不单考验学生,更是对教师、学校及大学的拷问。

■王晋熙

(「粤繁教室」创办人,致力于香港及海外??u广中文(粤语、繁体字)及思辨教育,近年出版《粤语忌讳现象的语言学研究》一书)

文:王晋熙

图:港大网上图片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