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中华:古代贡品珍珠(组图)

发布 : 2025-3-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成语「合浦珠还」比喻物品失而复得,也用于比喻人离开后复返。合浦位于现在的湛江一带,盛产的珍珠是古代贡品。

合浦珠还典故

合浦珠还出自《后汉书·循吏列传》一段典故,东汉官员孟尝曾出任徐县县令,后迁任至合浦当太守。然而,上一任的官员大多贪秽,要求民众采珠,不知限度,最终珠蚌都迁移到别处,导致合浦再没有珍珠出产,民不聊生。孟尝来到合浦后一改之前的弊端,逾一年后珠蚌就回来合浦。

合浦在哪里?

合浦现今的位置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现时的广东湛江市,另指邻近湛江的广西北海市的合浦县,湛江市与北海市距离不远,两地夹?北部湾,现在同样以出产珍珠成名。

东珠不如西珠

西珠不如南珠

合浦出产的珍珠称为「南珠」,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西珠指来自西方的珍珠,东珠则是日本珍珠。坊间又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比较珍珠质素之说。

南珠美丽,据《逸周书》记载,商朝伊尹受命向四方命令,提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为献」,可见南方的珍珠在商朝已属于贡品。

古代采珠属高风险工作

采珠在古代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明代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记载当时采珠方式,采珠人在船上先用长绳绑腰,再用锡造的弯管将口鼻罩住,并将罩子的皮带缠在耳项之间以便呼吸,然后带?篮子潜入水中,「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采珠人最深能潜至四五百尺,将珠蚌放进篮中,如果呼吸困难就摇动绑腰的绳,船上的人便赶快把他拉上来,但仍有人会葬身鱼腹。采珠人上水后要立即用煮热的毛皮毡盖身,否则会冻死。

采珠工作危险,易生意外,但由于南珠是贡品,地方官员争相进贡,最终祸及平民百姓。《明史·志第五十八》记载明代弘治十二年、正德九年及嘉靖五年均有采珠,其中引述两广巡抚林富言提到「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馀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嘉靖五年因采珠失去性命的超过50人,却只得珍珠80?。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中华小学堂 第0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