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卜卜斋:消失的「他」——文言文的第三人称(图)
发布 : 2025-9-1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图:btrot60@iStockphoto)
【明报专讯】现在我们习惯用人称代词「我」、「你」、「他」等指代不同的人或事物,但古代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用法和现今不尽相同。文言文较接近第三人称用法的,常见的有以下几个字。
◆其
「其」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相当于「他」或「他的」
(1)《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骨。
解说:能成就大事的人,上天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欧阳修〈卖油翁〉: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解说:看到他射箭十发,中目标的有八九发,射术算相当不俗。
◆渠
「渠」跟广东话「佢」音近,也就是古代「他」的意思
(1)《孔雀东南飞》:
渠会永无缘。
解说:诗作记叙刘兰芝嫁到焦家,却不为焦母接受而被遣回娘家,兄长逼其改嫁。此句指刘兰芝与丈夫焦仲卿「他」相会永无期。
(2)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解说:有次杜甫获居于成都的农夫(田父)相邀喝酒,农夫大赞成都府尹严武是好官,回头指?自己的大儿子说他原是飞骑兵弓箭手(弓弩手),长年服兵役,幸得严武放他回家务农。
◆之
「之」用法广泛,有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它」,但在句子中只能当宾语
(1)诸葛亮〈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解说:(先??o?J??过去曾试用过向宠(「之」代表向宠),并称赞他很能干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相如,必辱之。
解说:廉颇不满蔺相如只靠口才而官位比他更高,扬言遇到蔺相如,一定会羞辱他。
◆伊
「伊」较特别,可作第二人称「你」,也可作第三人称,相当于「彼」、「他」
(1)《诗经.蒹葭》: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说:「伊人」是作者敬仰的对象或目标,但那个人在河流的对岸,可望而不可即。
(2)柳永〈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说:主人公思念他(指意中人)以致消瘦憔悴。
◆彼
「彼」原指「那个」,后常被借来当「他」使用
(1)《诗经.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解说:原句意为那些大人君子们只会寄生吃白饭,实际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
(2)韩愈〈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解说:那个被称为老师的和那个被称为学生的,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3)《韩非子.说疑》:
彼又使谲诈之士。
解说:这里用法较接近「他们」,意谓他们(指君主)又任用一些奸诈狡滑的人。
■提提你
跟现在书写习惯不同,古文的第三人称,较少用作句子的主语,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若前文提过某个人,后面就可以直接省略。如《史记》载「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后面几句皆省略了「项王」,这样不仅不会搞混,还让文章更为流畅。
■林瑞安:资深中文科教师、中学中文科主任。曾举办多项创意活动,助学生学习中文,认识中国文化
文:林瑞安
图:btrot60@iStockphoto
(本网图文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载互联网。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