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防疫对立的「外压政治学」

发布 : 2023-1-2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3年伊始,中日关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1月10日,中国宣布暂停审发对日本公民的赴华签证。消息一出,日本国内舆论哗然。新年长假结束,不少日企驻华人员和留学生正准备恢复常态进入中国,这一政策突变令不少日本人措手不及。

关于本次中国的对日措施,中方的理由是:日本对中国强化边境政策是政治操弄,是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主张应科学适度地制定防疫政策。日方主流舆论则认为:由于中国放弃清零政策后疫情蔓延,而且中方未充分公开全数感染及死亡统计数字欠透明,加强边境检疫是根据基于科学标准的自保行为,完全没有歧视中国人的意图。

岸田内政弱势面对党内压力

以对等原则来看,日本对中国加强边境防疫,而中国则对日本采取拒发签证的加码反制,不同寻常。新年伊始,欧美16国也对中国加强边境防疫,但中国并没有对这些国家采取强硬反制,这不得不联想到本次的对日强硬是在释放更具深意的外交信号。同样是在1月10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抨击1月初岸田在欧美五国的访问是搞「反华串联」,劝戒日本要尽快在战略上清醒过来,不要成为「北约亚太党」的带路人。因此,不能排除北京对岸田外交的强烈不满导致了本次的对日外交施压。

北京对岸田的不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亦有必要客观了解本次岸田外交背后的国内政治意图。过往日本政治的历史经验证明:鹰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关系,反而是鸽派首相容易令两国关系失控。例如,具有亲台清和会背景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在2006年/2013年后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反而得到了自民党内保守派的谅解,令中日关系止跌回升。如今,亲中宏池会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阀领袖,对华让步往往在党内面对激烈反弹(尤其是安倍派),令中日关系跌宕起伏。事实上,岸田本身并非对华强硬派,曾在中美之间施展平衡术。例如,2022年欧美杯葛北京冬奥,岸田通过派遣东京奥委会主席的折衷作法化解了对立。然而,内政弱势始终是岸田的短板。岸田本次外访欧美的国内动机,是要利用对G7外交为「防卫费加税」背书,安抚党内鹰派并准备应对国会论战,以提升低迷的内阁支持率。本次中国对日施压,将极可能令日本国内形成这样一个认知:即相对照顾中国偏好的岸田对华外交,其结果换来的却是更为高压的外交回应,那以后日本完全没有必要再让步,为日本社会支持更为激进的对华强硬领袖提供了火上浇油的材料。

北京施压恐加速东京离心

对日高压外交的效果(effectiveness)可能也会是适得其反的。笔者过去十年追踪日本应对中国外压 (gaiatsu)的案例发现,自2005年小泉时代以来,日本社会就对来自中国的对日施压萌发反感。根据日本学者一谷和郎的研究:据2006年日本各主要报章的民调纪录显示,当被问到「是否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反对参拜的占多数;但若被问到「是否支持中国在靖国问题上向日本施压」时,不支持的反而占多数。这背后说明日本国民渴望被他国尊重的心理。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由于5月的中俄轰炸机环绕日本列岛,以及8月的中国台海演习把导弹射入日本的EEZ,导致日本对华认知急速恶化。本次中日摩擦后,有日本学者在电视讨论节目指出:过去的中日经济相互依存是共赢性质,如今却变成中国要胁日本的工具,日本今后有必要和中国保持距离。

此外,把对岸田外交的不满延伸到入境政策,导致日本商界驻华人员和留学生无法入境,等于是把一部分对中国怀有好感的日本国民推向对立面,进一步助长日本的厌华社会气氛(在早稻田大学学习中文的几名日本学生都向笔者表示;都对本次中国的做法难以理解)。

中日须防止误判加强沟通

中日之间最大课题,就是要防止误判,保持沟通!在去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不少纪念活动中,中日双方的有识之士都强调:保持民间交流是维护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石。日方需要留意:在强化军事威慑力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和北京的外交对话,避免强军本身刺激北京反弹殃及日中民间交流。中方则需要理解岸田内政弱势和外交强硬之间的联动关系,须对日本保持最大程度的战略耐心。对日高压,或许能在一时赢得民众的掌声喝彩,但是从长期来看恐加速日本对美靠拢,不利于中国外交争取日本民心!

张望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