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4学者倡增抗疫韧性:改革院舍建安老城 边境常设病源检测(组图)

发布 : 2023-12-0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去年第五波新冠疫情冲击公营医疗系统,公院急症室外曾放置病?让病人等候入院。袁国勇等4名港大学者撰文提到私营医疗机构须与公院看齐,在大流行时分担公院压力,部分私院病?可转为负压隔离病?。(资料图片)



袁国勇





【明报专讯】新冠疫情受控,惟大流行随时再临。4名港大学者包括前政府抗疫专家顾问袁国勇和孔繁毅今日在本报撰文,针对外防输入、巩固公私营医疗系统、安老院、楼宇等范畴提出建议,包括于非疫情时严格筛查发热或生病入境旅客,用鼻咽拭子筛检发烧旅客;研究逐渐淘汰旧式安老院和重新定下硬件标准;研究新建高层住宅订立防疫标准。他们指出,防疫全盘战略应适用于应对不同潜在病源,措施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抵御,以「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态度,在软件、硬件甚至心态建立足够抗疫韧性,即使疫症重临仍生活如常。

公院提升防疫硬件 私院须分担压力

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名誉副教授龙振邦、名誉助理教授赵晞扬,以及港大内科学系讲座教授孔繁毅撰文回顾新冠教训并提出建议。文章指出,现在应开始外防输入,于非疫情时严格筛查发热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边境口岸准备好检测设施,用鼻咽拭子筛检发烧旅客,以多重聚合?链式反应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成为常规,特别是来自非洲和中东等爆疫热点者。常规制度可随时扩至来自疑似爆疫地的入境者。

文章称要提升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标准,公院及实验室检测应急能力,医管局及卫生署应具备快速扩大各种核酸检测的设备、人手及技术,短时间?动大流行模式,才能尽检无症状和轻症病例,隔离和检疫接触者,及早控疫。

适当投资整合院舍 须重订标准

安老院是去年第五波疫情重灾区。文章提到安老院水准良莠不齐,一般环境挤迫,通风欠佳,防疫设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本港人口老化日趋严重,千疮百孔的系统若只小修小补,当疫症再临,惨剧必重现,建议适当投资及重新整合护老服务,以防第五波惨?再现。

他们建议政府研究逐渐淘汰旧式安老院,重新订立硬件标准,研究兴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让安老服务提供者营运,并具备驻场医护及医疗设施,减少院友因小病到公院,为公院减压。硬件标准须从感染控制角度出发,包括个人空间充足,例如只提供单人或双人房,有足够鲜风供应及独立抽风系统。

公院在第五波疫情近乎崩溃,文章建议私院、私营诊所及门诊防疫设备须与公院看齐,于大流行分担公院压力,私营医疗机构既有盈利可用于改善院内、诊所及门诊感染控制硬件,例如提升鲜风供应及病房换气率,增加负压隔离病房。公院病房应尽量区隔,增加鲜风供应、通风换气率和?位距离。

新建住宅须符抗疫准则

旧楼改设计减垂直传播

文章亦建议研究新建高层住宅订立防疫标准,另改善旧大楼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设计,减少垂直传播。

文章强调措施不止针对某细菌或病毒,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扺御,毋须为每种病草拟应变计划,以「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态度,不论软件、硬件甚至心态,都要建立足够抗疫韧性,即使大疫再临,终极目标是有药物及疫苗供应前,毋须长期停工停课,让生活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