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诊第四期肺癌的傅太(中)表示,确诊后曾花两三个月上网寻找肺癌相关资讯,惟大部分资料均为医治肺癌的医疗方案及存活率。左为其丈夫傅先生,右为香港防癌会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林嘉安。(锺林枝??o?J??
【明报专讯】不少癌症病人除了听取医生建议,亦会上网寻找资讯。香港防癌会调查发现,癌症患者及照顾者于确诊后首3个月平均接收90项癌症相关资讯,当中65项非来自医护或医疗机构;有八成人未能判断网上资讯是否真确,另有37%病人采用亲友或网上提供的建议后感不适。防癌会认为网上资讯众多,提醒市民应提高警觉及先谘询医护,亲友在转发资讯前亦应核实真伪,以免「好心做坏事」。
防癌会今年9月6日至上月11日做癌症患者及照顾者健康素养调查,访问共236名癌症患者及照顾者。调查显示,受访者每次见公院肿瘤科医生时间平均13分钟,私院则平均24分钟;逾五成人称因与医生会面时间不足,无法解答疑难,当中77%人会转到网上找资料。
八成人难辨真伪
37%采纳后不适
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港怡医院临?肿瘤科名誉顾问医生林嘉安表示,曾有一名确诊第三期直肠癌的50多岁女士因担心化疗后需终身戴「造口袋」,故上网寻找资讯并接受磁场疗法及玉石疗法两种另类疗法,及后覆诊时肿瘤已扩散,最终离世。
约两年前确诊第四期肺癌的64岁傅太正接受免疫治疗,大部分癌细胞已纤维化。她说得悉确诊后曾花2至3个月上网寻找肺癌相关资讯,惟大部分资料均为肺癌医疗方案及存活率,亲友亦向她转发大量资讯。她说肺癌存活率「日新月异」,故后来无再网上寻找资讯,只跟从医生建议专心治病。她建议癌症患者见医生时,不妨就曾查阅的网上资讯多询问医生意见。
专家:病友经验未必适用
林嘉安建议患者及照顾者可善用政府、医管局或认可非牟利机构提供的癌症相关资讯;不少患者以为病友经验一试无妨,但不同患者病情及身体状?有别,即使属同一类别及期数的癌症,于某病友身上有良好疗效,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