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子(zi2)女(neoi5)(图)

发布 : 2023-12-0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施政报告》公布多项鼓励生育政策,包括派发2万元「新生婴儿奖励金」,又容许有幼儿的家庭优先编配公屋,惟不少已生育的市民称受生效日限制未能受惠,亦有人认为措施未能惠及中产,或忧虑有人为取福利而滥用。(图:leungchopan@iStockphoto)


【明报专讯】「新生婴儿奖励金」成为热话,除了讨论效果,更有人质疑滥用(逻辑水平堪忧)。2万元与生育率的关系非我等闲人可窥,倒是一贯政府风格的拗口命名,令人不自觉自觅简称——找?找?,忽尔发现,关于孩子的词语,我们又有多少认识?

囝、仔

坊间对这奖金最直白的称呼是「生仔金」,三个字已反映粤语的精警生动,负面地看则投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不过「仔」最初见于《诗.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本非解作儿子,而是肩负之意,可能源于古文字的「仔」像背?或抱?儿子。孙海波《甲骨文编》谓甲骨卜辞已有言「生仔」,但此种仔子相通的用法不太见诸后代典籍,应非主流。反而现在被视为俗字的「囝」,早在金文已解被包起的婴儿,后散见于南方方言,唐代顾?有诗〈囝〉讲述闽地童奴的故事,宋代陆游〈戏遣老怀〉以「阿囝」形容儿子,在此字义上较「仔」更常见。

儿、子

今天我们说「儿」或「子」,几乎都是男孩之意,反而在古文很多时不含性别,如《诗.大明》「长子维行」解男解女者兼有之,现在的语意反更男性本位。若远溯甲骨文,「子」原意是初生婴,「儿」为幼儿或孩童(有歧见),不过后来二字的重量逆转:「儿」停留在形容细小年轻,「子」则成为知识分子的尊称,例如大家被迫熟悉的孔孟老庄。林澐〈从子卜辞试论商代家族形态〉指出,商代卜辞中「子」已是家族首脑的通用尊称,而这种孩子称谓转化为男贵族尊称的现象亦可见于古马耶(现多译马雅)与古罗马,反映早期社会父系血统对世袭贵族的意义。

儿女、儿女子

既然「儿」与「子」皆可解男孩,性别并举的「儿女」与「子女」理应同义?不过在文学世界,「儿女」也常泛指年轻男女,如王勃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元好问词「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国歌源出的电影《风云儿女》亦如是。而在汉代典籍,则更常见到看似相近的「儿女子」,虽解作孩子或妇孺但多含轻蔑,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一生便碰过此词两次:一是她被许配给还是地痞的刘邦令吕母不满,吕父以此词打发老婆;二是韩信被她诛杀时,叹道「为儿女子所诈」——如此男权味浓的用词,在吕后后来把持朝政的历史下,倒成刺耳反讽了。

■叶雨舟

书呆子一名,喜欢反思中日韩历史文化的种种,希望东方社会能重拾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文:叶雨舟

图:leungchopan@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6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