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关键词:古今中外的菇菌轶闻 「菇」名钓誉?(组图)

发布 : 2024-4-2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说颜色愈鲜艳的菇毒性愈强,不少中外文学作品以菇入文,让人一读上瘾。



菌丝体在地表以辐射状向四方蔓延生长,菇体冒出地面时便会呈环状排列,欧美传说认为这是仙女晚上跳舞留下的痕?,故称作「仙女环」。


【明报专讯】经典电玩游戏「超级玛利欧兄弟」(Super Mario Bros.)中,主角玛利欧(Mario)吃过红底白点的蘑菇后会变强壮,可以踩扁拦路敌人。你是否想过,玛利欧吃的可能是有毒的蘑菇?在不少西方文学作品里,毒菇代表神秘的魔法力量;东方的爱菇者也不遗馀力,不仅编写图鉴大全,更会写诗颂赞各种菇类。一颗蘑菇,究竟有多大魅力?

以「菇」入诗

提到赞颂草木花卉的诗词,大家都能信手拈来,但以「菇」入题的,就不一定那么熟悉了。古人书写菇菌的作品,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多。「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写过〈蕈子〉(「蕈」粤音寻)一诗,其中「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辗x??。色如鹅掌味如蜜,滑如莼丝无点?」,细致描写蕈菇的色、香、味,形容光洒在蕈菇黄紫色的表面上,令其显得滤x??可口,菇茎娇嫩而脆;经烹煮后,颜色变得像鹅掌,味道甜美如蜜,似莼(粤音唇)菜般滑嫩,没有半点腥涩味。

杨万里锺爱菇类,除了可食用的山蕈,他亦曾写〈怪菌歌〉,描述在山上遇见的奇怪菇菌。怪菌雨后破土,「即时便与人般高。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立刻长得似人般高大,菌伞之大,甚至可藏人其中。怪菌外貌亦非寻常,「黑如点漆黄如金」,黄金底色而上有黑斑;「脚如紫玉排粉节」,菇柄如紫色玉石,间有粉色,全诗颇有奇幻意味。

韩愈曾作〈答道士寄树鸡〉,有趣之处在于全诗无提及菇菌,只作描写形容,但实际上已在诗题点出书写对象:题目中的「树鸡」指大木耳。诗中形容木耳「软湿青黄状可猜」,质地又湿又软,颜色青黄。诗末两句「烦君自入华阳洞, 直割乖龙左耳来」,韩愈借用道士吴绰入华阳洞割恶龙左耳的典故,将树鸡比作龙耳,可见他对木耳「赞誉有加」。

中国古代菇菇大全

中国古代有不少研究草药的典籍,家喻户晓的有《本草纲目》,菇菌也有专属的图鉴,而且不止一本。《太上灵宝芝草品》记载了127种「芝」,描述各种菇类的外形、味道、采食方法等,每种均辅以图画。不过,由于此书为道教典籍,夹杂大量神异之说,更将灵芝以外的菇菌统统冠上「芝」的名义,不少记载内容为杜撰?造,因此它在菌类研究中价值不高。

宋代学者陈仁玉撰有《菌谱》,比起《太上灵宝芝草品》,书名相对平实,内容却更实用。他在序中指出,写《菌谱》是为了「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即研究菇菌的特性、功效,再评价优劣。书中载录11种蕈类,前10种为可食用蕈,如稠膏蕈、松蕈等,最后一种则为有毒的鹅膏蕈。陈仁玉特意记载鹅膏蕈,是为了「俾山居者享其美而远其害」,让山中居民能够辨认,避免误食。《菌谱》规模虽小,但启发后代记录及研究菌类,如清代吴林的《吴蕈谱》,几次引用陈仁玉之语,并拓展陈仁玉的品评制度,将蕈菇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

情有「毒」锺——西方文学中的毒菇

菇菌大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部分带有毒性,人食用后或会产生幻觉,这些都使菇类与神秘、奇幻等感觉挂?,在西方的艺术品中尤为常见,甚至延伸到文学作品。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蘑菇有奇幻功效,女主角爱丽丝在地洞世界遇见一只坐在蘑菇上吸烟斗的毛虫,及后她吃了蘑菇,身形不由自主地变大或缩小。

大家看童话卡通,常见红色菌盖上长有白色斑点、娇艳可爱的蘑菇,这种菇真实存在,就是带有毒性的「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英国作家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1897年出版小说《紫色菌伞》(The Purple Pileus),其中一段情节写角色库姆斯(Coombes)服用毒蝇伞自寻短见,谁知竟然没死去,还感受到一股神秘力量。除了文学,近代艺术作品亦常用毒菇为主题,如2008年艺术家Igor Makarevich及Elena Elagina举办展览「俄罗斯前卫蘑菇」(Mushrooms of the Russian Avant-Garde),象徵非理性及迷幻。当中一个雕塑把代表社会主义的泰特林之塔(Tatlin's Tower),设计成自毒蝇伞中发芽、长出的模样,讽刺这座现实中未能建成的巨塔和其代表的社会主义,不过是虚幻的构想。

仙女的魔法舞步——蘑菇「仙女环」

在森林或草原上,有时会看见彷佛只在童话出现的画面——一个个由蘑菇排列形成的圆圈。这些环状生长的菌类是自然现象,名为「仙女环」(fairy ring)。西方民间传说认为,仙女或精灵在草地上跳舞形成仙女环,她们脚下的高温会把围绕仙女环的草烧死,如果贸然进入环中,触及妖精的魔力,就会惹上厄运。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剧作《暴风雨》(The Tempest)有相关描述:「在月下的草地上留下了环舞的圈?。使羊群不敢走近的小神仙们;以及在半夜中以制造菌蕈为乐事,一听见肃穆的晚钟便雀跃起来的你们」,描写羊群惧怕妖精的魔力,躲避蕈菇形成的「仙女环」。

真实版童话故事——菌类引发的疯狂舞蹈

童话故事《吹笛人》(The Pied Piper)有段非常著名的情节:孩童们跟随吹魔笛的乐手,沿路?了魔似的不断拍手跳舞,最终离开了小镇。《红舞鞋》(The Red Shoes)也有类似桥段,女孩穿上受诅咒的红舞鞋后,不分昼夜地跳舞,无法遏止,最终只能砍断双腿。历史上原来真有发生过如此魔幻的事情,由一种名为「麦角」(ergot)的菌类导致。

14至17世纪的中欧,每逢多雨潮湿的季节,便会发生麦角中毒(ergotoxicosis)的事件。中毒的人会产生幻觉,不自控地舞蹈,甚至跳至虚脱,这种现象被称为「舞蹈狂」或「舞蹈疫」,曾在德国、荷兰、英国等地发生。1020年首次出现中毒事故,10多名德国农夫莫名绕?教堂唱歌跳舞;又有纪录指1237年的德国曾有大群小孩沿路跳跃、舞蹈,足足前进了20公里。艺术创作源自生活,也许《吹笛人》和《红舞鞋》的故事概念,是受当时欧洲舞蹈狂疫症所启发。

文:吕颖彤

图:资料图片、网上图片、tracielouise@iStockphoto、Eva-Katalin@iStockphoto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