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全球史视角谈中国文化文明:南海或成历史研究热点(图)
发布 : 2025-7-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代著名思想史学者、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昨在香港书展现场接受本报采访。 (刘晓宇摄)
当代著名思想史学者、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昨日(19日)在香港书展现场接受本报采访。他从全球史视角谈及南海、逆全球化浪潮和两岸三地的中国文化与文明,表示作为政治敏感区的南海如今亦被学界关注,也许将来会成为一个历史研究的热点。
明报记者 刘晓宇
葛兆光上周五(18日)出席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由一幅14、15世纪的古地图讲述全球文明交流的故事。抛开现在的战略或政治、海洋自由问题,「环南海是明清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通道」。
明清时期随?瓦剌和鞑靼、吐鲁番的崛起,中国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南海和东海成为移民、贸易和朝贡体系的主要通道。其中南海连接了中国与苏门答腊、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地;加上宋代以后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转向海洋,「环南海成为讨论各种历史问题的一个重心」,葛兆光说。此外,南海地区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展现了不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他近年提倡以全球史视野来看中国,跳出国家框架,任何时候都不能「就中国谈中国」,而要把它放在更大的背景去看。「内地(文化界)现在也对南海很有兴趣」,他提到最近两本新书《安南想像》和《臆造南洋》,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对东南亚的想像,和东南亚人通过想像怎样反观中国」。
对逆全球化「不悲观」 民众可成遏制力量
葛兆光生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文革,初中毕业「插队」到贵州山村苗寨劳动,睡在谷仓里。1977年内地恢复高考后,27岁的他才通过考上北京大学回到城市。「我们这一代人常怀恋1980年代,那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开放时代的起点。」然而近十几年来逆全球化浪潮涌现,国家主义抬头,多国均呈现本土化倾向。这是否意味全球化即将终结?
「我并不悲观。」葛兆光说,「全球化给所有人带来太多好处」,iPhone、7-Eleven、全球供应链,偏远地区也有和大城市一样的商品售卖。「我不太相信再过10年,大家都龟缩到各自的国家里边,壁垒高筑。香港就是一个没有全球化、自由贸易,就会迅速的衰弱的城市。」他强调这种实际利益会形成民意基础,尤其在民主国家,「一旦每个普通民众都有痛感,例如美国加徵关税导致物价上涨」,选票可能成为遏制逆全球化的力量。同时,鼓励拥抱全球化、支持世界主义,也是作为学者的责任。
两岸三地「中国」差异 源于文明理解不同
曾任教于内地、香港和台湾高校,葛兆光认为两岸三地视角下的「中国」,在文化层面存在根本共性,差异源于对于文明的理解不同。这种共性源于族群与生俱来的习惯,也就是他常提到的汉语言思维、阴阳五行观念、三教合一信仰、家庭本位的社会认知,并形成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但文明作为社会交往和共处的规则体系,则因政治体制不同而产生分化。「哪一个是未来中国的(文明),这可能思考方向不一样。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分开就好办,混在一起,就没法再往下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