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 太行山小县谱共富愿景(组图)

发布 : 2025-7-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了感谢港澳爱心人士的捐助,赞皇县葛沟村的墙上画满港澳主题的画。图右墙上可见中央政府赠送香港的金紫荆花雕塑图画。(王佩凡摄)



在原村土布园区内,女工正在手工纺线。原村土布不但是非遗技艺,如今也是「扶贫帮手」。(王佩凡摄)



原村土布园区内,各式成品布料摆满了货架。(王佩凡摄)



在赞皇中学的教室,教师甄静雨(右)正在展示智慧黑板。(王佩凡摄)


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政府于2021年2月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筑牢脱贫根基,国家设立5年过渡期推进乡村振兴衔接,今年为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太行山麓的河北省赞皇县探访,在这片兼具革命老区血脉与乡村振兴使命的土地,得到港澳爱心企业捐助于2019年全面脱贫的葛沟村,正谱写最真实的致富实践。 明报记者 王佩凡

民生蝶变:从土路到幸福食堂

在葛沟村,村民王大妈指?门前柏油路感慨:「变化大了!原来门前路都是土疙瘩,出来进去一点都不方便,现在都是柏油马路,你看这宽敞的,出入方便多了。」她家近两年新建的房屋花费数十万元(人民币,下同),「比往常年富馀多了」。村里建设的社区食堂提供免费理发洗衣服务,王大妈直言:「对老百姓都有好处。」

为解决独居老人就餐难题,葛沟村设立幸福共享食堂。70岁以上老人仅需支付2元,即可享用荤素搭配的营养午餐,菜单每周不重复。葛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彩彬表示,「现在每天固定用餐老人超30人。」行动不便者享受送餐上门服务,织就乡村养老温情网。

葛沟村478户1451人中,35户80人曾为「脱贫户」。郭彩彬向记者展示最新数据,「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以上」。青年通过运输业月入8000元,留守村民进入扶贫车间增收。防返贫机制同步落地——脱贫户大门张贴「明白纸」,清晰记录家庭信息、政策享受及帮扶进展,村干部定期上门主动帮扶。

大学生村干部小王通过「引凤回巢」计划回到葛沟村。「第一感觉就是亲切,左邻右舍都是叫爷爷奶奶的,回来之后感受到的都是亲情。」担任村主任助理的他,决心「帮助村主任为村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更让他欣喜的是返乡潮的涌动:「村里的机会也很多,比在大城市心情舒畅。回村之后还能依托当地平台,为家乡产业提供新想法。」

「30人挤大通铺,重点上线个位数」,这曾是赞皇县唯一公办高中河北赞皇中学的困境。执教20馀年的甄静雨老师见证巨变:「今年高考不到1000名考生,重点大学上线177人。」

转机始于2019年。港澳爱心企业累计捐助3400万元,建成女生公寓、餐饮楼及智慧教室。甄静雨轻触智慧黑板演示,「数学老师可立体展示几何模型;化学课能模拟实验,直接生成方程式;视频展台还能投影批改作业。」这套由香港太古集团捐赠的设备,使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受到港澳爱心人士捐助以来,赞皇中学2022年重点上线14年来首破百人;2023年本科率提升9个百分点;2024年强基计划上线人数超前三届总和。新建的8人间宿舍配备空调独立卫浴,食堂餐食便宜又美味,彻底告别「吃不好睡不香」的历史。

「?当」织机声中,平均年龄58岁的农妇手指翻飞,72道工序的原村土布渐次成型。全国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崔雪琴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农户」模式,在全县设5个非遗工坊免费培训技艺。「妇女们靠双手实现了自我价值,既获得经济收益,也提升了家庭地位,工作热情高涨。」崔雪琴指?织布机介绍。

原村土布不但是非遗技艺,如今也是「扶贫帮手」。织布的农村妇女每日工作8小时,月增收约3000元。产业链覆盖棉花种植到终端销售,带动千馀名农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