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回应中国多重挑战 强调制造业重要

发布 : 2025-10-2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昨日在北京闭幕,会后发布了会议公报。有内地学者指出,此次全会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定调,精准回应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认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是在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发布的一份重要纲领性文件,公报充分肯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了今后5年的发展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为「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擘划了蓝图。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认为,四中全会精准回应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称从公报看,「十五五」期间将突出3个重点,一是强化实体经济根基,尤其是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回应当前的技术封锁压力;三是强大内需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汤铎铎认为,公报明确了「十五五」期间实体经济的根基作用,从战略高度再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公报提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著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汤铎铎认为,制造业无论在经济创新中,还是国内大循环中,都起到关键作用。

「强大的产供链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基础。」汤铎铎指出,中国当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公报提出进一步加强制造业,意味著未来5年中国将保持产供链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中美展开全方位竞争的背景下,让中国在国际经贸争端中占据有利位置。

刘典认为,从公报来看,内需战略大幅强化。公报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标志著中国从传统基建投资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大转向,「内需市场建设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意味著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特约记者 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