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热情唱粤曲 一台老戏会知音(图)

发布 : 2025-11-2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图为「泮溪酒家」粤曲茶座表演。广州仍有部分酒楼设粤曲茶座,多数由民间热爱粤曲的人自发组建,成员既有科班出身,亦有非专业人士,他们均盼更多年轻人加入粤曲圈。(蔡宛均摄)


以前香港流行到酒楼品茗赏粤曲,如莲香楼、已结业的得云大茶楼都曾设粤曲表演,甚至会请红伶驻唱。虽然今时今日这种粤曲茶座已绝[香港,但在广州仍有一群热爱粤曲的人组建「私伙局」(即民间自发曲艺组织),成员有「半路出家」,有「持证上岗」,无论专业与否都坚持在酒楼的一方舞台以歌寄情,盼这台老戏继续有人唱、有人听。明报记者 蔡宛均

阿轩的「私伙局」由他和父母妻子发起,成员多是退休的业馀爱好者。他们的舞台设在荔湾区一间酒楼有渔有米顺德私房菜的一楼,茶位10元(人民币,下同)。作为80后的阿轩原本只喜欢流行歌,跟粤曲算是「形同陌路」,只因父母是粤曲爱好者,整天在家播,「后来听久了,也开始感受到粤曲的魅力了」。其班子在海珠、荔湾不同酒楼连续演出20馀年,「荔湾是粤曲发源地之一,过去住了很多粤曲名角,我们兜兜转转都在这附近,走出这个地方就很难继续做下去」。

班子中既有20岁便开始唱曲的资深同好,亦有60岁才开始接触粤曲的长者,其中用蝴蝶结发饰扎起一头鬈发、脖子带著一串珍珠项链的87岁心姐,是班子主力军。心姐与粤曲结缘65年,「每次演出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因为我爱这个舞台」。舞台上的心姐唱著粤曲中男角的唱腔「平喉」,一上台便进入状态,手势、步伐都会随著歌曲进度调整,眼神时而看近,显现激动之情;时而望远,流露忧伤之意。她演出时还有头发已花白的长者,步履蹒跚走向舞台给她打赏,俨然如同「小粉丝」。在有渔有米顺德菜表演完,心姐朝观众鞠躬后便迅速下台,披上外套匆忙赶下一场,「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唱多久,但只要能唱多一次都是好的」。

现场观众多数耳鬓斑白,有腿脚不便的老人让女儿推著轮椅带她来听曲;亦有每次到广州探亲都要专程坐车过来听曲的80岁香港婆婆,只因能听到粤曲就很开心。台下有茶客感叹,相比「一盅两件」的味道,更令大家怀念的是昔日一起听曲品茗的那些人物和那段岁月。不同于阿轩半路出家搭起的「私伙局」,曾是粤曲团成员的罗碧慧,其组建的粤曲班子都是「持证上岗」的专业班子,「我们的成员很多都是退休的国家二级、三级演员,一起表演不为别的,就是心底那份热爱」。罗碧慧的「私伙局」设在荔湾区泮溪酒家鸿雁厅二楼,茶位9元,虽非每日固定,7年来却是许多老茶客的「心头好」。

与阿轩需要向酒楼支付场租不同,泮溪酒家是免费向罗碧慧提供场地。该酒家的粤曲茶座始于1990年代,以园林景致与粤曲结合闻名,据了解,初期的粤曲茶座开设于夜茶时段,彼时很多明星、粤剧大老倌来客串,夜夜高朋满座,但后来观众愈来愈少,遂改在每日的下午茶时段开设,到现在只有每周三至周五下午才有演出。

无论是组局的或唱曲的,他们都靠著一份热爱在舞台上坚持,乐手们手背皱纹,演唱者浑厚声线都有著岁月的沉淀。台上演出的不止是曲调,更是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正如罗碧慧所言:「很多来听曲的都是几十年老茶客了,粤曲已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记忆,也是我们唱者的生活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