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永浩昨晚在平台直播再谈预制菜,头一分钟已有超过10万人收看。(短片截图)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图)展示罗永浩用餐的菜品单,并扬言「一定会起诉」对方。(网上图片)

西贝后厨一段直播示范烹制土豆牛肉条,却「自曝」事先使用腌制好的牛肉条包装。(短片截图)
内地网红企业家罗永浩日前发帖埋怨中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的菜品,一句「全是预制菜」触发西贝强烈反弹,西贝创办人贾国龙亲身上阵强调「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称要起诉罗永浩。事件持续发酵,相关话题昨洗版微博热搜榜。在讨论热潮中,可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预制菜」,其定义并没有统一认识;而没有镬气、营养流失、价格低廉,是普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观感,因此「注明预制菜」成为不少人的诉求。
促立法规定餐厅注明预制菜
此次风波源于罗永浩周三(10日)在新浪微博发帖,他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厅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现年53岁的罗永浩原是新东方英文老师,曾创办博客网站牛博网,创办锤子科技制造手机,欠下8.24亿元(人民币,下同)巨债后靠直播带货还清,能说会道,甚懂公关。
罗永浩的帖文迅速发酵,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前日直接到罗永浩就餐的北京中粮祥云小镇店,召开现场记者会,表示罗一行人共点了13道菜,没有一道菜是预制;并称罗的发帖对西贝商誉造成巨大伤害,「一定会起诉他」,他宣布9月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分店后厨对外开放,消费者可观看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西贝亦在网上公布「罗氏13道菜」具体制作过程,网民却发现当中提到「预包装牛肉条」、「酱料包」等。该片很快删除。各地媒体昨纷纷到本地西贝分店采访,众多分店厨师现炒现做,但不少被认为坐实「预制菜」,称西贝演示了灾难级公关。
譬如,有厨师长证实部分菜品是隔夜菜,「但不影响口感」;儿童餐西兰花保质期两年;羊腿是去年9月生产,保质期还有3天。在一个后厨直播中,负责人称「我们没有预制菜」,随后撕开包装好的烤海鲈鱼原料,向记者展示如何制作稳赵N鱼,「这个鱼是提前在工厂腌制过的」,保质期18个月,解冻加热,淋点酱,撒点碍寣A就出锅了。
面对贾国龙和西贝反击,罗永浩「加把火」连发多条微博,发布10万元悬赏徵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在昨晚的直播中,罗永浩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藉此事件,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
1988年创立的西贝来自内蒙古,目前在内地拥有近400间分店,覆盖62个城市,主打中高档西北菜。
创办人:预制和预制菜两回事
这次争议点之一,是如何定义预制菜。贾国龙一再强调,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而预制菜是成品,「比如做鱼香肉丝,如果是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这叫预制菜。如果把肉丝切成丝,甚至肉丝过了油,但是烹饪、下料等炒菜流程在门店完成的,这不叫预制菜。」
去年3月,国家市监总局曾发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的部分菜品可能未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不过,官方定义和标准,与消费者认知有很大落差。「澎湃新闻」引述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指出,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不归类为预制菜,与大众普遍认知中「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即预制菜」的概念,存在明显差距,可能难以被公众接受。他称,目前舆论的矛盾,在于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诉求持续升温。
网民撑提议:反感被骗
内地预制菜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但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出台,不少人也认为预制菜不新鲜。这次事件中,罗永浩的「餐厅应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提议,得到很多网民支持。「大家反感的是被欺骗,是花了做现菜的钱,吃到的却是加热的预制菜!」一名网民写道。《环时》前总编胡锡进也表示,「我们大家一个习以为常、又隐忧难却的生活疑点被这场争论戳中了。」
明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