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 中国问题专家﹕中方更能承受经济阵痛(图)
发布 : 2025-4-17 来源 : 明报即时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随著美中贸易战的持续升级,外界最关注的问题是﹐那一方掌握更多筹码?那一方更能承受经济上的阵痛?
去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远高于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出口额。这也是为何特朗普政府声称﹐自己占据谈判的有利位置。
然而,贸易格局远比这更复杂。专家指出,中国认为自己不仅能够给美国造成更大打击,还更能承受关税战带来的冲击。
阿尔伯达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佳表示﹐其实中国手上也有不少牌可打,它具备相当的谈判筹码。
不过,王佳指出,中国掌控著全球大量关键工业原材料的生产,这些原材料对美国来说极难寻找替代来源。例如,作为报复措施,中国早前便禁止出口部分关键矿物。
该禁令涵盖了七种稀土元素及其在国防、能源和汽车技术中使用的磁体。
她说﹕「这对美国相关产业将造成真正的冲击,能替代中国供应的国家非常少。其他供应商没有足够的时间迅速进入市场﹐并提供美国所需的数量﹐所以这是中国可以打出的一张非常有力的牌。」
王佳还指出,中国是美国第二大外国债权国,截至1月,中国持有大约7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与2018年贸易战时﹐中国迅速寻求与美方谈判、缓解关税压力不同,这次,北京采取更强硬的应对态度。
总部位于纽约的Tolou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哈基米安(Spencer Hakimian)指出,中国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多元化其贸易伙伴。
他说﹕「中国对美出口在过去13年基本持平﹐但在同一时期,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了80%以上。」
哈基米安表示,即使是在特朗普首次执政期间,中国对美国关税的依赖程度也较高;但如今,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约为4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万亿美元,这使其在经济上的抗压能力显著增强。
他说﹕「这只占中国经济2%,当然贸易战会有影响,但当你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5%,而你一次性损失2%,那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严重。」
他指出,中国早已制定长期战略,并对美方加徵关税做好周密准备。
相比之下,他批评评华盛顿的做法则显得混乱无序。美国对中国徵收的关税税率频繁变动。与此同时,他内阁高层对关税政策的解释也各执一词,甚至相互矛盾。有人称关税是永久性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也有人则称它只是谈判的筹码,用来迫使中国作出让步。
哈基米安说﹕「我是美国人,我都希望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获胜。但我也须保持客观,因为我是全球资产管理人,这是我的职责。中国方面明显在准备上更加充分。」
两位中国问题专家梅德罗斯(Evan Medeiros)和波尔克(Andrew Polk)最近在《华盛顿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分析北京的新兴战略。
文章中提到,中国正运用他们称之为「精准制导经济武器」的一系列手段,不仅仅局限于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中国还可能对外国企业发起反垄断调查。
在上一次美中贸易战后,中国推出了所谓「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针对被列入的企业设置更多限制,令其在中国的经营更加困难。
最关键的是,中国在贸易战中展现出更高的「承压能力」。
王佳指出,相比美国政府必须应对因经济冲击而不满的消费者情绪,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政治压力要小得多,因此更能承受贸易战带来的经济阵痛。
综合种种因素,可看出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采取的策略正逐渐清晰。中国领导层相信自己不仅能对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冲击,同时还能借助这场危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
任何冲突中最困难的部分,都是找到解决的出口。美国似乎原以为可通过施压将中国拉到谈判桌前,并迫使其在美方设定的条件下作出让步。但这场贸易战仅仅持续了数周,现实就已变得比许多人原先预想的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