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报专讯】有调查指本港小学生的自然连结感不足。何不趁重阳节假期,安排应节登高郊游?
■玩一玩
重阳节的由来,有一说法来自《续齐谐记》,相传在东汉,汝南县有瘟疫来袭,桓景获高人提点,在农历九月九日带家人避灾,他需要做什么?
■中华文化知多点
九月九日「重阳」
中国传统认为事物可分阴阳,双数属于阴,单数属于阳,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易经》称「九为阳数之极」,农历九月九日是相重的阳数,被视为吉利,称「重阳」,也称「重九」。最早记载重阳节习俗的汉代《西京杂记》称,当时人们会在重阳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和食蓬饵(由蓬草做成的米糕),相信这样能长寿而且有助辟邪,他们还会为了驱除不祥而沐浴洗净身体,和登高祈福。
宋人赏菊度节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录,由于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宋人习惯在重阳节赏菊,他们会仔细替菊花分门别类,如粉红色的是桃花菊,纯白大朵的叫喜容菊,还记下当时开封人重阳节登高的胜地,如市内的梁王城与毛驼岗;《武林旧事》更详细描述,南宋皇宫重阳节时会摆设许多菊花和由菊花制成的花灯,供皇室和官员欣赏,景?有如元宵节晚上;人们又会应节戴上茱萸和菊花饰物、饮菊花酒和互相送赠重阳糕。
■新闻事件
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与澳洲蒙纳士大学展开「香港中小学生的自然连结感」调查,逾2300名8至18岁本地中小学生受访,小学生占25.6%。调查发现,逾半受访学生平均每日使用电子产品达4小时或以上,近八成受访者每年到访郊野公园或登山径等郊外绿色环境仅一两次或更少,受访小学生的自然连结感平均3.9分(5分满分),反映本地小学生较西方同龄群体的自然连结感不足。
【节录自〈八成学生年访郊野不逾两次 调查:「与自然连结」逊西方〉,《明报》2025.09.23】
■知多点
重阳节习俗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九与久同音,且有长寿之意,对老人、长辈要尊敬, 201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中华小学堂 第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