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66周年】日月传承 新人接力(图)

发布 : 2025-5-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明报》昔日创刊,出纸一张,售价一毫,明报去年把这张旧报纸在报庆65周年时以复刻版刊载,结果赢得香港报业公会「2024年最佳新闻奖」颁发「设计组评审点赞奖」。明报今踏入66年,凭藉前人专业报道建立的基础及公众信任,而未来是由新一代记者继续传承,恰巧在2024年最佳新闻奖中,获奖者主要是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其中最佳新人奖冠军跟季军,分别由郑启智及蔡颖琳获得。两名年轻记者不约而同提到当记者的初心,仍然相信有第四权,他们未为记者生涯设限,只望把握空间继续报道。

监察政府 不忘初心

蔡颖琳任职记者一年多,她忆述最初修读新闻系,纯粹因为喜欢写字,直至毕业求职面试时被问到知否记者的工作内容,才再次深思入行原因。「你知不知道记者的工作是做什么?记者是要监察政府。」蔡颖琳引述当时负责面试采主所讲的说话,坦言是因此受触动,决心入行。事隔逾一年,回顾其撰写的报道有否如她所想监察到政府,她说相信有做到,亦希望继续,「做到热情耗尽为止,暂时想像不到这一日」。

蔡颖琳获颁最佳新人奖季军,得奖报道包括「厨馀系列报道」、「房局:不合规?房二房东同负刑责」、「改善款客倡机场设穆斯林祈祷室」等。

报道惹议 乐见讨论

夺得最佳新人奖冠军的郑启智在明报工作约3年,其获奖报道包括「体育总会管治问题系列」、「15立会议员去年质询不足5次」、「香港发展访谈系列」。他说报道很多时来自同事们的集思广益,也趁机向同事致谢。

郑续称撰写报道除监察政府,也可以指出社会现象,带动讨论,令社会上的声音不至于单一,例如其获奖作品之一的香港发展访谈系列,受访的教大公共行政学顾问张炳良提到的一些观点,有人赞同、有人批评,「不论是同意或不同意,这些讨论本身也是报道的价值」。

行内人经常说5年是记者生涯的「大限」,郑启智则称从未为其记者生涯设限,目前仍有很多议题想跟进,仍想??u动社会讨论不同议题,「希望继续报道」。

本报在「2024年最佳新闻奖」共夺9奖项,除两项最佳新人奖,不少得奖报道也出自年轻记者之手,例如夺得最佳新闻报道季军的「打开垃圾系列」,负责的艺文副刊记者朱令筠及梁景鸿同为年轻记者。

这系列报道早于政府去年中宣布暂缓垃圾徵费前已开始,记者专访本地环保达人及不同持份者的看法及意见,甚至远赴首尔「取经」,由去年1月开始,每周刊登一篇长文。梁景鸿提到,采访期间发现民间有很多自发活动为垃圾徵费落实做准备,愈发认同相关政策,得悉垃圾徵费政策暂缓,他也大感失望,但庆幸民间有部分人已改变其生活习惯,即使暂无政策,仍然有人坚持减废。

梁景鸿入职明报约两年,此前是自由身记者,他提到近年社会较平静、能引起讨论的议题较少,专题记者要找题目较以往困难,但仍期望把握现有空间继续钻研,所以近来愈来愈多「落地」行街观察社区或参与活动,与人面对面接触发掘题目。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