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开始全面侵乌当天,俄占克里米亚有民众向一辆印有 「Z」军事符号的俄军军车挥手致意。此符号有「为了胜利」的含义,在俄国内也成为支持战争的流行象徵。(路透社)
对比起中国,俄罗斯想在西方舆论为苏联「翻案」并不容易,其一因素是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脱离莫斯科掌控并倒向西方,其反俄(苏)情绪不再被欧美大国无视。研究中东欧和苏联历史的美国学者史奈德(Timothy Snyder)2010年发表《血色大地:夹在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东欧》一书,更令波兰、乌克兰等中东欧国家在二战前后及其间经历纳粹德国和苏联压迫的史观,进一步走入西方主流论述。
这显然令继承苏联的俄罗斯大感不满。俄国半官方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贝斯帕洛夫(Anton Bespalov)向本报表示,近年亲西方的中东欧国家、尤其是波罗的海3国近年高举二战时被纳粹(德国)和共产主义(苏联)「两种极权主义占领」的叙事,取代苏联解体前「只曾被纳粹占领」、苏联是「收复沙俄时期失地」的传统叙事,并促使欧盟立法机关欧洲议会2019年通过决议,认同二战是「由纳粹德国和苏联共同挑起」、批判两国1939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中东欧势力范围(按:德国按此入侵波兰,为二战欧洲战场开端)和推动建构纪念极权受害者的欧洲共同文化。他坦言以上发展促使俄罗斯重新强调纳粹主义的「邪恶性质」,以及苏联在战胜纳粹扮演关键角色。俄、欧对二战诠释的对立,到2022年乌战爆发后达至高潮。莫斯科坚持其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反法西斯」性质,声言要将乌克兰「去纳粹化」,重点宣扬部分乌国武装(例如亚速营)的新纳粹联系。惟乌克兰以至一些西方论述质疑,当代俄罗斯才是带法西斯色彩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史奈德还投书《纽约时报》指摘俄军侵乌实际上是俄罗斯对乌「发动法西斯毁灭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