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涉政治角力 中俄抗「西方修正主义」

发布 : 2025-8-22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俄等非西方国家近年受到西方历史修正主义的政治现实挑战,方被迫从相反方向开始重新思考和理解二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昕向本报表示,部分西方国家或政治力量「修正」二战史观的主要内涵,为直接明确否认或削弱苏联和中国在二战以及抗击法西斯主义斗争的角色,这种论述部分呼应冷战后大多数西方国家推动的「民主 vs. 威权」二元对立政治和世界观。

贝斯帕洛夫也质疑,西方近年跟俄中加剧二战叙事角力有两大主因,一是中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被吸纳加入欧洲-大西洋体系,二是本世纪初「新冷战」范式冒起,「有创造新意识形态框架之政治需要」——在他眼中,西方贬抑俄中二战贡献,背后目的包括有将当代历史重塑为「民主战胜专制」和为遏制俄、中重新崛起提供道德高地。

然而,张昕承认评价和纪念二战的挑战不仅来自「西方修正主义」,也跟中、俄有时未能直面处理棘手的历史内容不无关系,例如两国过往的历史研究工作,也有意无意地遮蔽部分议题,例如是苏联在远东战场(包括在中国境内)的贡献和对二战遗产的讨论,尤其是「雅尔塔体系」战后秩序严格来说不符合战后和当今中国的利益——当年中国未有以平等身分直接参与建构雅尔塔体系,相关的研究和论述因此缺位。贝斯帕洛夫亦承认,苏联政治宣传倾向低估美国透过《租借条约》援助的作用,并淡化斯大林在国内肃清等政治错误对战情的影响,类似的例子助长西方后来否定莫斯科的贡献。

在纷争以外,二战叙事有无可能另觅出路?张昕认为各国应摆脱传统上「只局限于自己地理范围内」的视角——假如二战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争,对其认识和纪念就不应只限欧洲国家,而应扩展至亚非拉地区。他预期二战论述之争未来势将超越目前地理范围,中长期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相关学术研究争论甚至是政治斗争。惟贝斯帕洛夫较为悲观,认为未来各国的二战史观只会日益强调己方声音,只可期望部分国家组成某种「历史记忆联盟」,就诠释二战的基本立场取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