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右)于今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到山西省阳泉市考察,在百团大战纪念馆跟青少年学生和工作人员交流。(新华社)
俄罗斯总统普京(台上)今年6月22日在克里姆林宫外,出席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的「怀念与哀痛日」献花仪式。(路透社)
距离二战结束已有80年,但要如何理解和诠释这场战争,并不存在全球通行的共识,甚至经常成为各国外交风波的导火线,背后潜藏当下国际政治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之角力。面对美国和欧洲主流舆论侧重于二战时欧洲西线和太平洋战场,欧洲东线战场主力苏联的后继者俄罗斯和东亚战场主力中国,都尝试以本国视角挑战西方的某些偏见。本报专访中俄学者,他们都认为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二战贡献有一定贬抑,背后有地缘政治和大国角力的考虑,但中俄在一些棘手议题上有时确也未能直面处理,各国都有需要摆脱「局限于自己地理范围内」的视角,然而这点知易行难。明报记者 洪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