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访华后 弃投资西方环保企业(图)

发布 : 2025-9-2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批专门投资初创企业的国际投资者月前远赴中国,访问多家企业,结果思想深受冲击,不得不调整投资策略。据报他们惊觉中国工厂效率惊人,清洁能源等环保行业彻底抛离西方,索性放弃投资在西方相关行业,免与中国硬碰。有金融界人士分析,中国环保业崛起,与其政府体制及补贴政策有关,远胜西方企业更是因为美国现届政府放弃环保理念,留下空位由中国补上,建议大家亲身到访中国,戳破西方国家身处的「泡沫」。彭博报道,8名初创投资者7月到访中国,参观工厂并与企业创办人交谈,这段旅程令他们眼界大开,进一步了解中国各行各业现况,并改变了他们部分投资策略。

他们到访宁德时代(3750)厂房,观看锂电池生产方式。创投公司2150联席创办人Jacob Bro称,他们看到最自动、最先进的生产线,12条并排,周围还有更多生产线,「当你看到那一幕,你会醒觉想追上去也是徒劳,这不会成功的。」

总部设于柏林的创投公司Planet A Ventures联席创办人Nick de la Forge表示,旅程前他也思量过中国在环保业遥遥领先,亲身访问后,索性决定不再投资西方的环保业,包括电池制造及回收、电解槽、太阳能及风能硬件等。他更暗示,中国将汰弱留强的达尔文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强者生存,教他大开眼界。

认为西方电池制造业「玩完」

Extantia Capital合伙人Yair Reem指出,此行令他公司放弃投资在西方的电池厂商,转为与中国企业就供应链寻求合作。他补充,看到中国电池厂商的主导地位,西方电池制造业已经「玩完了(game over)」。

彭博综合该批初创投资者观察,认为中国初创公司专注于渐进式技术进步,而不是颠覆现状。此外,他们亦认为中国即使禁止996模式(每日工作早上9点至晚上9点,每周工作6日),但仍影响目前劳动市场规范。该批初创投资者现时未能直接投资于中国,但至少将策略调整至极力避免在清洁能源业与中国交锋。

调整策略 避免清洁能源业与华企交锋

目前中国在全球环保业已占尽优势,如80%太阳能板产自中国,60%风力涡轮机也是来自中国,还有70%电动车及75%电池是中国制造(见图),成本更低于欧美厂商。除了产量惊人外,中国在专利战场亦得占上风。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专利中占约75%份额,并主导许多用于环保科技的关键矿物的供应链。

《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经济增长急速放缓,消费、就业、楼市均见低迷,令可再生能源范畴成绩更见突出。根据芬兰能源及清洁空间研究中心资料显示,绿色能源去年占中国一成经济增长。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雷认为,中国国内大家都殷切发展这些行业,最大原因是能赚钱,不止政府,现在连一般人都感受到这些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巨大驱动力。

中国在环保行业表现突出,或与其体制离不开关系。Systemiq Capital经营合伙人Irena Spazzapan将中国在环保业的成绩归因于其政治考量,指出中国一直将能源安全放第一,希望达到能源自主,故在可再生能源界领先。她又提到,中国很不尊重股东利益,长期产能过剩,又有残酷价格战,侵蚀公司股权利益。她形容,中国体制重视规模多于盈利能力。

学者:中国模式 投资者可获利益不多

Yair Reem亦有同感,称中国做法与西方相反,中国企业先制造容易打入市场的产品,消化市况后扩大规模,然后「做疯狂的事」。该批初创投资者透露,他们在中国到处都看到这个运作模式,新公司如固体电池厂商欣界能源,到一些龙头公司如电动车厂比亚迪(1211)等都是如此。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王旦分析,中国模式依赖大量的国家权力和消费者权力,但金融投资者可获利益不多。

彭博评论,随著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上届政府的环保政策,欧洲又陷入监管僵局,中国却将西方初创企业拒诸门外,现在中国反而成为引领全球迈向绿色未来的最大驱动力。

美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补上位置

特朗普第一次出任总统时,已退出以缓和气候恶化为目标的《巴黎协定》,声言协定有损美国经济;其后拜登接任时重新加入。到今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再度退出协定。此外,特朗普向多国发动关税战,惹来多个盟国不满。慕尼黑工业大学巴伐利亚公共政策学院气候及环境政策主席Miranda Schreurs认为,美国相关方针留下真空,被中国有机可乘,情况堪虞。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Milo McBride认为,中国在清洁能源界为单一龙头,美国等其他国家要将中国从龙头宝座拉下,将损耗大批资金,且很难做到。

为麦格理前董事总经理的Energy Impact Partners合伙人Ashwin Shashindranath警告,此行所见所闻「非常清楚」地表明,西方投资者对中国有误解,生活在「泡沫之中」。就连曾于高盛及巴克莱任投资银行家的Kompass合伙人Talia Rafaeli也表示:「大家都需要这样的旅程。」

明报记者 郑智文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