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文凭.卷一甲部:注意文言基础及句法特色(图)

发布 : 2025-4-2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2025DSE中文科卷一甲部,出题弹性多,幸好形式愈来愈简约,致胜关键在乎温习是否通透,且看蒲苇如何分析此卷。

◆五年小盘点(图表)

■基本分析:

(1) 甲部总分24,比上年多3分,但与2023年相同,短问较多,程度相若,故总分多少,问题不大。所问皆「正路」,没有什么大伏位。甲部不难读,不难考,今年对背诵的要求稍增。题目用语直接,一定要每题都做,「分分计较」,一分都不愿少。甲部始终是最能掌握,甚至最有把握的部分,关键是用心温习。

(2) 今年被视为热门的〈出师表〉及《青玉案·元夕》,几乎不见身影;去年占分最重的〈师说〉及〈岳阳楼记〉,则如预测,没有露面。甲部不宜过度??u算会出什么课文,须知考材共12篇(实则16课),加上语文基础、句法等俱为考核范围,考官出题弹性极大,所谓热门课文,只属参考。屾x??2026年,相对要留意的是《青玉案·元夕》、《念奴娇·赤壁怀古》、〈劝学〉及〈逍遥游〉。温习可分轻重,可以过重,但绝不宜过轻,更不宜完全漠视某些课文。

(3) 过去几年,坊间常强调会出跨课文比较题,惟甲部似无意增加难度,因此不必担心。建议只须熟读每篇指定篇章,研习其文体、字词解释、内容、作法特点即可,毋须想得太复杂。即使跨篇章出题,难度也不会大。释字尚简,共4分,务必先答,建立信心。

(4) 同学宜加强留意「文言虚词」,不想见到它们?恐怕太难了。所谓「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实在的意义。文言虚词的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及代词等。2025年考问「以」、「之」,占4分,不可谓不多。

(5) 「以」可视作介词或连词。介词时大意可作「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时可大略解作「用来」,如「以光先帝遗德」;「之」则更加常见常考,我们首先注意的是「代词」(代人或事物),如「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其次是「的」,置于名词前,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最后是「动词」,即「前往」,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6) 遇到比较题型,必须锁定比较范畴,才合比较原则。例如要求说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何者更为可贵(3分),首先要确立可贵的内涵包括什么,例如心安理得,然后逐一解说,最后作出比较、选择。

(7) 律诗属近体诗的一种,一般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律诗分四联,每两句组成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又称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去年则问韵脚,即问押韵,指韵母相同的字。如杜甫的《登楼》属七言律诗,七律的基本押韵形式是逢偶句押韵,即「临、今、侵、吟」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建议同学必须背诵诗、词,至少。

(8) 寄寓与象徵手?x??息相关。象徵最重要是有象可徵,意指通过一个特定的具体形象,连系和表现出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思想或感情,藉以增加含蓄美和联想空间。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月亮可寄寓作者高洁的品格,明月挂在天空,还要在高松之上普照大地,可说是充满能量。此外,明月纯净澄明,超脱孤高,加上松有坚毅不拔的特质,在明月映照下,作者对品格的追求肯定不会因俗世而勾x??。

(9) 文体不同,可考问不同写作手法,例如说明手法、描写手法、说理(议论)手法、抒情手法、记叙手法等。其中包括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典故可正用,亦可反用。继去年考问〈师说〉如何说理,今年是《山居秋暝》尾联如佾x??述心志;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乃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句,把原本希望王孙归来,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o?J??反过来表示山中美景令人留恋,不欲离去,藉此表达隐逸之心。

(10) 卷一甲部减少了长题目出现的次数及难度。今年考问〈六国论〉作者如佾x??理兼备游说君主不要重蹈覆辙(4分),要求同学就情、理各举一例说明。一见情理,先要避免混淆〈出师表〉的君臣语与父子语。同学最容易混淆〈六国论〉及〈出师表〉。情、理各占2分,首先,土地得来不易,是前人努力开辟的成果,切勿辗x??失去:「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倘君主辗x??割地求和,等同不孝。在「理」方面,客观而言,国家领土宽广,国力强盛,面对的形势甚至比六国时更好,不宜失去信心,只要同心协力,根本不用向外族输币求和。否则缺口一开,外族便会贪得无厌:「以地事秦(外族),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文:蒲苇 - 资深中文科教师

(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星笈中文 第1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