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设展 连结散文、学术研究(组图)

发布 : 2025-8-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小思曾在散文中写道,「只求有一点点闲情,寄托在可供占有的小东西上,不要因工作紧张而失去小情趣,那就够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提供)



现实中的卢玮銮教授是非常勤力的学者,但黄念欣说她特别喜欢神态慵懒的?觉猫,可能是老师也深明悠闲的重要。(曾宪宗摄)



小思在1973年曾到日本京都留学,由于当年生活比较清贫,她经常要到街市买?做饭,对这些昭和年代的建筑抱有深刻的感情。(曾宪宗摄)



小思留学京都期间,曾于一本袖珍记事本上写下百多首现代诗,最近结集成《初见之雪──京都小思集》,随小思「香港关怀系列」套装赠送。(周群雄摄)



小思很喜欢吃,但她更重视当中藏?的回忆,在她的散文中,往往对一些失传的食物或做法感到失落。(曾宪宗摄)



小思亲手用钳子砌出的理想书房微缩模型。(周群雄摄)



念欣(图)说,小思老师曾笑言自己身形娇小,只有能力留意一些小思小物,所以取笔名为小思。(曾宪宗摄)



小思的爸爸经常带她看电影,收藏的戏票见证了他俩跑到香港各区看戏,亦记录了物价上涨的痕?。(曾宪宗摄)



作家刘以鬯知道小思锺情于猫,因而选了印有猫图案的贺卡送给她,反映了文人交往互相送赠心爱小物的一面。(周群雄摄)


很多人以为,收藏讲究的是精美与价值,数量要多,品味要高,最好件件是稀世瑰宝。但对笔名「小思」的著名作家兼教授卢玮銮来说,收藏的范畴远远不限于此。她的世界里,寻常小物亦有大意义。或许正因为这份对万物的情感,以及不轻视任何细节的习惯,才让她从小物中看见大事,从个人微末的收藏,打造出研究香港文学史的一块块重要砖石。

文 | 周群雄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1楼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因为内里藏品都与香港文学发展的历程有关,在大学图书馆中实属罕见。在2002年成立这层「香港文学特藏」之初,绝大部分藏书与文学研究资料均由小思捐赠,包括1920、30年代由香港年轻作家出版的文学期刊,以及曾于香港留下足?的文人和其活动资料等。场地现正举办「游于艺──卢玮銮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展品并非珍稀书刊或文人手稿,而是小思多年来收藏的小玩意。

展览策展人兼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院长黄念欣说:「不少人认识的卢教授,可能是严谨的文学研究者和档案学家,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但同时小思亦是一位富有感情的散文家,通过她的散文可感受到她对万物有情。」黄念欣跟图书馆团队都认为小思在这一刚一柔的相反形象中,存有一个共通点,那便是对小物的关注。团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参观者了解到只要眼光够阔大,都能像小思一样「游于艺」,从玩乐中为个人带来一些影响或提升。

展览分为「始于勤」、「阅于美」、「迷于猫」、「思于日」、「志于博」和「广于众」6个部分,包含藏品种类繁多,例如旧戏票、车票、豆本书、?觉猫玩偶、微缩模型等,当中亦有一些不算「小」的物品例如展览海报、字画等。黄念欣解释「小物」有两层含义,除了体积的大小,另一层意义是一般人不会留意到的微细事物,但对小思来说却有?一定分量。这些分类既呼应小思的散文作品,又像是她一生收藏与写作的缩影。「展品不一定要按次序观赏,可随意游览,但我们都做了一个开始点,称之为『始于勤』。」

旧戏票场刊 承载生活情感

她解释说收藏首要勤力,因为「遇到就要收藏」。以旧戏票为例,小思以往经常跟?爱看电影的父亲,老远跑到香港各区看戏,并把戏票一一收藏起来;又如她小时候为了学习古典音乐,辛苦地省起零用钱,才够钱到餐厅听音乐会,那时的场刊她亦珍而重之留下。这些看似随手可弃的物品,都承载?小思的关注和情感,为物品赋予灵光,因而不再单纯是一件小物,日后亦能反映香港昔日庶民生活,这种勤力让她很熟悉香港的人文和娱乐生活。

其他的收藏分类,表面上看似是一些如玩具般的小玩意,但同样盛载了小思在广泛兴趣中的专注,从而成就后来她那令人仰望的文学研究者身影。

有趣的是,小思起初对展出这些「小玩意」感到犹豫,担心观众无法理解背后价值。黄念欣与图书馆团队于是想方法,通过导赏将展出的小物与小思的散文作品连结,再从散文延伸至她的学术研究,最终小思才答允举办今次展览。小思的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她是第一个通过翻阅香港旧报章的副刊或旧刊物,细致地记录与整理出香港文学资料库的学者,成为后世研究相关课题的重要资源。她利用私人时间翻阅图书馆内的微缩胶片,将认为重要的内容一笔一画抄下,分类编目,最终完成这一重要文献工程。这份「执著于小」的精神,不仅让她挖掘出本地文学发展的早期足?,例如1920年代香港年轻文人出版的文艺刊物,也令许多原本淹没于时代洪流中的资料得以保存,让后人一一溯源。

乐意捐出珍贵文物 盼助研究香港文学

许多收藏家往往都对珍贵藏品揽?不放,要待过世后才有机会回到公众面前,但黄念欣说小思手头上虽然有很多珍贵藏品,例如丰子恺常用的小酒杯,其他名作家的书信手稿,部分藏品的拍卖价「相当于一层楼的首期」,但小思对物品抱?超然态度,乐意将物品捐出。黄念欣说:「小思觉得如果将这些物品卖给其他收藏家,可能以后便不会有人看到,所以她选择捐给图书馆或其他藏馆,让做研究的人,或者认为这些物品重要的人有机会观看或使用。」当蒐集到一定程度,小思认为这些资料已不再是个人收藏,而是对未来研究香港文学的人的有用资料,所以在她退休前已计划捐出。黄念欣笑说小思老师对珍贵的东西乐于放手,不值钱的却不愿放手,多次叮嘱她们在展览后要送回给她继续把玩。想深一层,小思在取与舍之间似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如一些物品只与小思个人的情感有连系,她不会轻易舍弃;相反如物品具备历史意义、关乎公众记忆,或是对学术研究有价值的东西,小思亦不会恋恋私藏,就如她将丰子恺的小酒杯送回他在石门湾故居「缘缘堂」的纪念馆一样,让它回到最合适的地方。

在小思的散文作品中,曾提到自己的收藏习惯与小时候母亲交由她剪报有关。黄念欣说小思母亲体弱多病,平常多在家中看报纸消遣,将有用的内容打记号要小思帮忙剪存下来。有时候她母亲会对小思谈及一些报章内容,例如有一次谈起印度政治领袖甘地,还有他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小思曾说不明白为何母亲要对一个小孩说这些话题,但黄念欣认为这对小思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象徵意义上,她母亲虽然困在一个小房间内,但只要她愿意关注,没有人可以阻挡她的视野。在现实层面,虽然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只要用心观察,无论身处多小的地方,都能发现世界的精彩。「小事化大」不止是学问的态度,更是香港人面对世界的方式。珍贵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我们曾经认真地注视、用心地珍惜。

游于艺──

卢玮銮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

日期:即日至2026年2月27日(周六日休息)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1楼「香港文学特藏」

入场:免费

网址:tinyurl.com/597at5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