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许多文学作家不同,华文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图,沈燕媚摄),早在多年前已尝试用AI(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并视AI为写作伙伴,在互动中不断思考、自我挑战。
1980年出生的陈楸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Google、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工作。著有《荒潮》《人生算法》等多部作品,主题涵盖人工智能与科技伦理、气候变化等领域,著作被翻译为20多国语言。除了写书,他目前还在香港的大学教创意写作。
2017年试验人机共创 与AI互动中思考
近年AI成了最火热的话题,但社会的讨论不乏焦虑情绪。
陈楸帆指出,我们在人类社会的框架中讨论AI,「人对一个像自己、但又不是自己的一种他者,本能有恐惧、抗拒的心理」。而作为作家,他希望科幻故事不限于「恐吓式的预警」,而是想像不同的人机关系。他对「共生」的人机关系更有兴趣。
早在2017年,陈楸帆就利用AI进行写作实验。当年他找到在Google的工程师帮忙建立模型,尽管粗糙,最后还是在反覆投喂下,让模型生成一些可读性的语句,放到故事里,完成这场人机共创的实验。自此,陈楸帆一直探索AI在写作上的应用。
他称,近年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面世,可见AI一直在进步,但核心还是语言层面的生成,只能做表面、浅层的模仿,「仔细看还是有很多剧情矛盾、情感与上下文脱节等漏洞,因为人有五感、有记忆、有经验的生命体,而它只能去模拟生成,但一看就是缺乏铺垫」。但在创作中,陈楸帆依然会和AI进行多轮对话,不是简单地使用任何东西,而是在互动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现在比如说有一个idea(创意),我让AI给我生成10个发展的可能,当中可能看到有一些有潜力的,但在潜力的基础上,我要去做更深度的挖掘和变化」。包括不止是情节,还包含了情感、文化层面上的深度。「最后是它辅助我,去让我完成一个原本我不会去进行的自我挑战」。
AI扮演诚实客观伙伴 助作者自我打磨
另一方面,陈楸帆称,很难找到优秀的编辑愿意对作家说真话,「他们或会出于各种考虑,光说好话」。而作者藉助AI,等于有了一个客观、诚实的写作伙伴,让作者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自我打磨。
研究AI文学多年,陈相信,未来AI或会催生新的文学流派,甚至为AI设置文学奖项都有可能,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主体。「你不给他指令,它不会去写,所以最后还是回归到你的动机是什么」。明报记者 沈燕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