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人焕工业 惠州争GDP破万亿(图)

发布 : 2025-7-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东文(前左)视察惠州利元亨公司展位,该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前右)向他介绍一台工业机械人。(林迎摄)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上月底召开惠州专场,首次发布第一批11个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惠州的人工智能与机械人产业多数服务于现有制造业,为其提供智能化升级方案,惠州市并期望可借助人工智能与机械人产业推动,于2027年迈入「万亿GDP」门槛。

机械加工换刀具 增效减错

「在机械加工领域,刀具的上下料过程非常耗费人力。」惠州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表示,以零件加工为例,每一台机?大概有50把刀具,大型企业的刀具量可上万,甚至几十万把。

他指出,机?可以24小时开,但是换刀具原本需要人来换,人工有时会出错,将A刀具放到B的位置上,也难以24小时开工,但「这台机械人可以完全智能、自动操作,24小时执行,看得见、拿得准,而且可以采数据;哪一把刀具到了哪一台设备去、什么时候要到哪里去,都有很灵活的计算。根据测算,效率提升22%以上,错误率减少83%」。

AI预测故障再维护 节省成本

杜义贤还说,采集到的数据透过AI大模型分析,就能实时监控生产情况,「不用到产品加工出来才知道好不好,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实时监控质量好坏」。同时能监测设备寿命,如果发现出了问题再维护,是成本最高的;如果按计划预防性维护则可能产生浪费,「两台车都到同一个年限要报废,但它们的行驶情况会完全一样吗?」如果用AI预测故障再维护,便可达到最经济的目标,而准确率高达97%。

「这台机械人的底盘系统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生产,摄像头、机械臂是广东本地企业与我们协同研制。」杜义贤说,利元亨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企业,他是从武汉毕业后到惠州工作,感觉这里创新、创业氛围好,又有完整产业链,以价值量计算,这台机械人的惠州「本地化」程度可达72%,「我们的设备销往全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还有印尼、印度、泰国、越南,都有我们的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

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滨在6月25日召开的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惠州专场中表示,目前惠州在人工智能产品制造领域有规模以上企业逾330家,形成「上游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智能终端」的产业链,2025年前5个月产值合计达1673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16.7%。

成立产业联盟 偕莞深签战略协议

在本次大会上,惠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宣布成立,并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大湾区(东莞)人工智能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地将共同推动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惠州市并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力争2027年智能终端产业产值规模达至40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规模达450亿元,人工智能高端电子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150亿元。

惠州市工信局称,惠州现有的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在2024年产值分别达5691亿和3915亿元,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024年惠州市GDP达6136亿元,稳居广东省第五位,首次跻身全国经济总量前50名,希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可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让惠州迈入「万亿GDP」城市之列。

明报记者 林迎